中国人的养生目标:虚而不屈,动辄愈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7:11:33 腾讯道学 吕方舟 参加讨论
文/吕方舟 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大家对养生保健愈发重视,时不时都会留意些养生技巧、保健要领,但是,很多人光顾着注意“养生技巧”,却不曾思考一个问题:养生,要养到什么程度才行。即,养生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体状况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相对而言,对“健康的状态”有个清晰的认识是“道”,具体的养生技巧是“器”,道是提纲挈领的东西,但我们往往忽略它而沉迷于对技巧的追求。很多人养生东搞一下、西弄一下,最后越养越病,无不由此。 健康(资料图) 合适的养生目标: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黄帝内经》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认为人体阴气平和、阳气固秘,是为健康。但这个表述仍然比较抽象,很难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清晰的健康的形象。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健康的形象进行一个归纳描述,认为健康应该包括:“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你可以从事你渴望做的一切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于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体重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身体各部位协调;眼睛明亮,反映敏捷无炎症;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牙齿清洁,无龉齿、无疼痛,牙龈色正常无出血现象;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善于休息,睡眠好”共十余条内容,但这未免太过繁琐,失去提纲挈领与意会言传之功。 且在养生方面,中西方的着重点不同,现代医学主导下的健康更加重视形体方面,而我国传统医学的健康观念强调形、气、神并重,更为全面。基于此,笔者认为,就国人而言,良好的健康表现、合适的养生追求应是《道德经》里所描述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弱小(资料图)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句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全篇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龠为古时鼓风生火的风箱,风箱虽然中空无物,但并不会“软趴趴”,鼓动之后出气不绝,故称之为动辄愈出。 此状态正合传统医学健康人体的认识:不同于欧美健康与审美,传统医学更看重“养气”。因此一个健康之人,并不一定是看着有非常大块的肌肉、壮硕的体型,有时候看着也不是特别有激情、有动力,“谦谦默默,从从容容”,甚至时气不调之时也会有些头疼脑热的小病,但体内气血阴阳充盈,脏腑经络无重大疾病,在需要体力、脑力劳作之时,也有足够的精力处理应付。 简单而言,所谓“虚”一是外形不一定非常壮硕,二是气血内敛,无事不外耗;所谓“出”是指气血充盈,源源不绝。其独特之处,在于一个“虚”字。 现代养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何传统养生反倒强调“虚”呢?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高道、气功家、传统武术家以及民间长寿的老人,往往身形瘦小,看着好像弱不经风的样子,但却得享高寿,而古代辛苦劳作之人以及当代许多长期健身锻炼肌肉之人,却不见得特别长寿,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讨论其中奥秘,我们需要先讨论下养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以及“虚而不屈”中的“虚”的实质是什么。 “虚”的第一个实质:不必追求过于壮实的外在形态 养生不必过分追求外在形态(资料图) 如字面所见,“养生”就是保养生命活动,使生命活动得以持续下去,通俗得讲,养生首要的目的是“活得久”。现代人受西方美学影响,对形体美较为重视,因此保健之余,更注重健美。 古人在当时文化背景影响下,对精神追求大于对形体的追求,形体不过是精神暂居的臭皮囊,肌肉丰腴、形体健美除了取悦异性外,并不能增加生命的体验,而长寿的生命有助于实现精神追求,故在传统养生里,“保命”要大于“全形”,“活得久”要大于“身材好”。养生与健美,虽有共通之处,但重点却不在一处。事实上,古人对于形体的态度与今人不同。 今人认为形体有一个固定的“健康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形体才是健康的,且所有人都是一个形体标准。而古人则认为,形体本身也是生命活动的从属,随着每个人的生命活动不同、日常活动不同,自然会产生一个最适合的形体:走卒贩夫、镖师武师自然肌肉丰厚,官老爷则形体丰腴,老人往往偏于瘦弱。而这个所谓的“最适合”则是指最适合生命延长下去的形态结构——即消耗最小营养所能维持日常生活行动所需的形体。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道医刘一明:寡欲养生治未病,继承前人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