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读经明义丨荀子:为人如土 隐微而显明


    文/陈娅妮
    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荀子·儒效》)
    《荀子》中有一些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有时候语言会有如老庄一般,正反相成,深沉蕴藉。《儒效》中的这一段,荀子提出了自己对“君子”的看法,三个短句子用了三组意义相反的词语,却并不矛盾。它的意思也很明确:君子即使隐居却名声显赫,即使地位卑微却声势荣耀,辞让却能胜过他人。
    
    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荀子也说得很清楚:“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君子应当向内注重自己的修养,在行为表现上便是谦让有礼,虚心待人,致力于道德品质的修养,遵循正道。反之,争名夺利,最终只是劳烦身心而已。
    《诗经》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九皋”为低洼而曲折的沼泽,但既是高洁贤德的白鹤,即使隐身在沼泽之中,其鸣声亦闻于天地日月。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真正的君子的光芒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被掩盖,纵观中国古今历史,古代皇室中的争权行为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甚至祸及百姓,而永远被记录在史册中,令人不齿;而隐者如伯夷、叔齐、陶渊明,虽然隐居深山之中,却因他们的品德与才华享有盛名。姜太公隐居钓鱼,得以见得周文王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故事的两个主人公,孔明是“隐”而受到尊重并得到重用,得以施展抱负;刘备却以主公之身持谦逊之姿,终得山中卧龙。再观如今,我们国家许多的劳动模范都是来自最普通的工作岗位。可见争权夺利容易导致两败俱伤,相互谦让、安之若素反而能成就佳话。
    
    三顾茅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到“让”的艺术,荀子还有一番精准的比喻。《荀子·尧问》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荀子·尧问》篇的形式有点像《论语》中的问答体,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比如这一个关于“谦虚”的问题,就是出自子贡问其师孔子的问题。子贡问道:“我愿意为人谦虚,但不知道怎么样去做。”孔子就针对子贡的疑问打了一个比方,认为为人谦虚,就应该像我们日日踏行的土地那样。“抇”是挖掘、发掘之意,土地虽在“下”,但其用阙无穷,深挖它可以冒出甘泉,种植它就能五谷繁茂,草木繁殖,禽兽繁育,它们活着的时候立在土地的上面,死后又进入它的怀抱……它有很多的功劳却从不以此为功德。土地孕育万物,又包容万物,功劳无限,却默默无言,永远如此。以土地来做谦逊之比喻,更加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打动人心。
    
    大地般宽广丰厚(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真正谦逊之人,如土地般丰厚,有着有宽广的胸襟和坚定的内心。我们也要向大地一样,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社会,却能不骄傲自满,保持谦虚的心。如今我们的社会怪相丛生,有时邪恶之气被新鲜的外表包装,会使人辨不清而深陷其中。若能居于隐微,保持谦逊,便不会由于外界事物的变化与诱惑而改变自己的做人原则,遇事冷静思考,谨慎行动。在需要之时鼓励他人、帮助他人,却从无必要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谦逊之道亦能助于修身,懂得谦逊,方能静心,静心则不论读书、论道皆成其理,踏实积累,于幽微处历练,终能如荀子所说,得以显明而“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