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读经明义丨荀子:精于道者 善兼物物


    文/陈娅妮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荀子·解蔽》)
    《荀子》的这一句话,前后半句非常相似,只是相差了几个字,却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意思,连缀起来看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光芒。“物物”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物”名词作动词,表示管理、治理;第二个“物”便是事物。
    
    精于物者以物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句经典告诉我们的是,要掌握看事情和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句子中所说的“道”。
    荀子最开始做了举了几个例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枝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
    农妇精通种田,却不能担任管理田产的田师;商人精通做生意,却不能担任管理交易的市师;工匠精通制作各式各样的器物,却不能担任管理器物的器师。但有人却并不完全精通这三样技艺,却可以用他来主管这三种行业。这是因为农民、商人、工匠都是精通于具体事务的人,而他确实精通于“道”,也就是正确看待和管理事物的方法,能够全面掌握全局,端正意志品行,监督各项工作。
    
    精于道者兼物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治理某种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则能治理一切事物。
    我们来看看汉文帝问政周勃与陈平的故事。有一次,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要判决多少案件?”周勃回答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天下一年钱粮的收取和支出是多少?”周勃还是只能说:“不知道。”皇上对此相当不满,而周勃却只能汗流浃背,战战兢兢,满面羞愧。
    汉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事务有主管的官员,陛下可以询问他们。若是问判决案件,可询问廷尉(负责刑狱);若是问钱粮,可询问治粟内史(负责财政)。”文帝笑道:“如果这些事各有主管的官员,那么还要你们丞相何用呢?”陈平不卑不亢,恭敬地谢罪说:“我负责管理群臣。陛下不嫌我的才能低下,让我担任宰相之职,令我十分羞愧。宰相的职务,在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在下抚育万物顺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们各自都能够各司其职,朝廷与国家有序地运作。”汉文帝听了,十分称赞陈平的回答。
    
    阴阳四时(资料图 图源网络)
    “精于道者”才可承担这丞相之位。《论语·学而》曰:君子不器。
    荀子所说的“精于道者”,实际上不就是《论语》中的“君子”吗?像“器”一样的人,就类似荀子说说的“精于物者”,装油的器皿只装油,装盐的器皿只装盐,虽然非常有用,但却用途单一。君子却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孔子主张人的才能要广博,不要像器皿那样,只有一才一艺。
    当然,只是多才多艺也不够,如果只是有才艺,那还是一种“器具”。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就不能囿于一个专门的行业,不能局限于几个特点的对象,他应该是“忧国忧民”,着眼于国家与社会的事物的。有道德、有良心、有理想,能判断是非,能关心国家大事,并富有正义感,而并非一个社会中的工匠,这才是“君子不器”所传达的作为君子应有的境界。
    
    万物自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但我们的教育,依旧是先求通行的、一般的知识,培养好良好的品格,再去求得专业。即使是在专业研究中,跨专业的探究也能更加拓展视野,获得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是符合“精于道者”、“君子不器”的智慧的。在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之后,若是能运用自己的专业来关心国家人民都关注的领域,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便是更加值得提倡的事。“精于物者”容易被具体的物事所驱使,“精于道者”才能真正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去掌握物事。
    我们也不仅要做一个精通于某种具体技能的人,更要做一个品行端正、能够灵活运用方法的人,如此,无论遇到多困难的问题,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