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读经明义丨《孟子》:人生在世 有性有命


    文/唐东辉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这是《孟子》一书中有名的一章,孟子从君子的立场出发,对“性”与“命”进行了辨析,可称之为“性命之辨”。
    
    人生在世 有性有命(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生理天性,得之有命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孟子说:“嘴巴喜爱美味,眼睛喜爱美色,耳朵喜爱美声,鼻子喜爱香味,四肢喜爱安逸,虽然这是人的天性(指生理层面与生俱来的天性),但这种天性能否得到满足却取决于外在的命运,所以君子不把这种天性称为人性(指价值层面异于禽兽的仁义礼智之性)。”
    孟子并没有否认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像口、眼、耳、鼻、四肢之于美味、美色、美声、香味、安逸的喜爱,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承认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的,事物天生的禀赋就是该事物的性,人天生的禀赋就是人之性。
    但是,人的这种生理上的天性(进而又包括对财富、权力、名利的追求),能否得到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却不是自己主观方面就能决定的,而是要视外在的客观条件而定,因而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
    正因为如此,孟子指出,人这种生理层面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可以被称为人在价值层面异于禽兽的仁义礼智之性。
    
    生理天性,得之有命(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价值人性,求则得之
    孟子曰:“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说:“父子之间的仁,君臣之间的义,宾主之间的礼,贤者的智慧,圣人所行的天道,虽然能否实现受制于外在的命运,但它们却是人性(指仁义礼智)之所在,所以君子不把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称为命运。”
    孟子虽然并不否认人的生理天性,但如果人生在世,仅仅是追求生理上或物质上的“饱食、暖衣、逸居”(《孟子·滕文公上》),而没有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提升、挺立,那么和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呢?
    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这“几希”之处,就是人所特有的道德特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即仁、义、礼、智、天道。
    虽然仁、义、礼、智、天道的实现,也像生理天性一样受制于外在的命运,但因为它们根于人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之所在,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因此君子不把它们归之于命运而无所作为,而是自强不息,挺立自己的人格,做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人。
    
    价值人性,求则得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是生理天性与价值人性的合一体,但二者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有主次之分。
    孟子并没有否定人的生理天性,但却指出生理天性在人的合一体中居于次要地位,并且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而价值人性则在人的合一体中居于主要地位,是人区别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并且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
    因此,当我们在为衣食住行打拼之时尤其是在衣食无忧之后,也应时时注重保养自己被称为人的价值人性即仁义礼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