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春秋》:正人先正己 不以乱治乱


    文/朱偲
    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子在回答秦昭王“儒无益于人之国”之问时,说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他还以周公为大儒的典范,指出“其为人上也……四海之内若一家”。不论是在上美政,还是在下美俗,都是说的儒学政治和道德实践能力。
    儒学的这一政治和道德实践能力,在《春秋》一经有着集中体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价《春秋》为“礼仪之大宗”。宋儒朱熹也因此指出:“《春秋》本明道正谊之书,后人止较齐、晋伯业优劣,反成谋利,大义晦矣。”换言之,《春秋》不是一本谋利、程功之书,而更多的是一本“明道、正谊”之书,具有很强的超越性价值。
    
    《春秋》是“明道正谊”之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这一“明道正谊”价值集中的体现在其“属辞比事”之中。
    《礼记·经解》对六经之教进行过系统的规划,其中提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也就是说,孔子在对《春秋》进行笔削之时,匠心独具,特别讲究微言大义的书法,一言一字皆具有很深的意义。
    
    《春秋》的微言大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不妨以鲁昭公四年楚王带领诸国讨伐吴国、诛杀投奔吴国的齐国权臣庆封这一事件来说明。
    《春秋》中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是:“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在短短的二十余字之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即正人先正己、不以乱治乱。
    庆封,原本是齐国的权臣,曾参与崔杼弑齐庄公的行动,并与崔杼一道在齐国专权,后来利用阴谋手段挑拨崔杼儿子自相残杀,逼得崔杼上吊自杀而后独自专权齐国。
    庆封及其子庆舍在掌权期间,恣意妄为,荒淫骄奢。
    后来忠于齐庄公的卢蒲癸、王何联合齐国栾氏、高氏、陈氏、鲍氏等共同杀死了庆舍,庆封被迫出逃,后被吴国君主封在钟离。
    庆封为祸齐国却又得到吴国的善待,颇令天下诸侯和卿大夫士有些看不惯。
    
    怀恶而讨,虽死不服(资料图 图源网络)
    终于在昭公四年,楚灵王联合蔡、陈、许、顿、胡、沈、淮夷等盟国打着为齐国讨伐乱贼的名义去攻打庆封。
    攻破庆封封邑之后,楚灵王为了显示霸主的雄风,在诛戮庆封之前特意在军中举行了一个仪式,以宣布其罪状,说:“有若齐庆封弑其君者乎?”大意是:还有谁向齐国庆封这样大逆不道弑君乱国么?
    听闻此言,庆封不甘示弱,反而针锋相对地说:“有若楚公子围弑其兄之子而代之为君者乎?”意思是说,你楚灵王是弑君自立的,自己本身就不正当,却好意思来讨伐我,大言不惭的宣布我得罪状。听闻此言,军中之士皆开怀而笑。
    实际上,楚灵王是楚共王的次子,本没有可能继位为楚王,他是杀了侄子郏敖之后自立为君。
    而且楚灵王并非一个贤主,在位期间穷奢极欲、昏庸残暴,“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典故就出自于他,他统治末期长期流连于乾溪吃喝玩乐,被公子弃疾(后来的楚平王)推翻,落得个自缢而终。
    相较于庆封,楚灵王本身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正己方可责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在评价这件事,认为庆封有罪,但楚国的讨伐本身也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的《春秋》之义。
    故而孔子才会说:“怀恶而讨,虽死不服。”就是说《春秋》贵正己而不贵责人,尤其反对在自身不正的同时去责难或讨伐别人。
    此类例子《春秋》之中尚所在多有,如齐桓公执陈辕涛涂,齐桓公此举不正,所以《春秋》不认可;吴国阖闾正楚、蔡之难,阖闾本身不正,《春秋》也不认可。
    相反,潞子婴儿虽不能正人,但自身却行得正,《春秋》因此对之加以认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