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论语》:达到有温度的深度 根本处在于建设自己


    文/寒柯
    研究西方哲学的几位校友讨论说《论语》的深度不够,甚至只算是本古代的礼仪教科书,四书五经也大抵如此
    
    每个人对《论语》都有不同的看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带着这个批评,我重读《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是宋儒朱熹作,是集成与传承,大抵可为“四书”做个代表性的“正解”。
    而静下心来把书中《论语》一部读完时,也便生出一点思考:这世上有些东西像马里亚纳海沟,深不可测,却与我们的日常几无关系,可《论语》像村边的小河,波光粼粼,不舍昼夜地滋润着靠近他的人。
    我们对深度有种迷恋。这是一个宣扬“只有专业才有机会”的世界,专业就是个超高硬度的钻头,不断地钻开未知之石,而一个个深不可测的钻眼造就了难以逾越的专业壁垒,这壁垒又创造了巨大的解读需求。
    时事政治深度解读,财经讯息深度剖析,在巨量信息和森严壁垒面前我们不得不保持对深度的迷恋。
    这迷恋来自我们的迷惑。在一个别人能造出来机器我们却用都不会用的社会里,普通人的迷惑是可以想象的。
    不久前深圳人类基因编辑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这背后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迷惑,迷惑背后更是对自身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焦虑,我们担心跟不上这时代的节奏,担心自己要被替代。
    
    我们对未知的新事物充满恐惧(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迷恋也来自对权威的崇拜。深度占据着高度,占据着话语权,它以类似先知的角色打造着自己的权威。而权威者自身也从来都需要深度,自古便是“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中国的书院里的士子,西方沙龙里的大咖,背后倚靠与服务的都是当时的权威者。
    这迷恋更暴露出我们自身建设的缺失。节奏越来越快,危机感与浮躁焦躁一起涌来,我们渴望一份从容不迫的安稳。
    而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叹服于某人思想的深刻,像看电影一样享受着他的深度,而忘记了打量自己,打量那深度和我们自身的契合度,就像一棵树苗炫耀身边篱笆的坚固而忘记了自己生长。
    自我建设的缺失正是我们感到迷惑的根源,也是我们崇拜权威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缺失加剧了对外界深度的迷恋,越是自己不深厚越渴求别处的深度
    而问题是别处的深度对自我缺失的人来说,只是隔靴搔痒,甚至是精神麻痹,消化不了的深度更扰乱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成为墙头草,成为轻易被洗脑、轻易被毁三观的人。
    
    没有专业知识,饿哦们很容易被人迷惑(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是排斥深度,而是要有温度的深度,根本处是要建设自己,《论语》就是教我们建设自己
    建设自己总需从实处着手,从身边来做
    《论语》是谆谆告诫,像一位老者耳提面命:对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对别人“人不知而不愠”,对社会“仁以为己任”,对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对未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对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的魅力正是教化,人和人的日常生活始终是她不愿放下的牵挂。砍掉具体的人与事去追逐思维与逻辑的飘飞,那种脱实就虚不是《论语》品格。
    《乡党》一篇讲的无非是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儒家君子,正是这个在意吃穿住行、在意待人接物的儒者困于陈蔡而弦歌不绝,身陷困厄不忧惧,坚守学问不怀疑,面对强权不低头,他的内心强大到与天地而参。
    
    《论语》展现了孔子的思想(资料图 图源网络)
    梁漱溟有言:“切己近里有以自得,是为学之道也。痛痒不明乃以利他为言,驰骛于外乃以知识相标榜,总是孟子所谓放其心而不知求者,可哀莫大焉。”
    人之所求自当以人为本,为本之要切忌脱下一副实在的身躯而向空灵处飞去。深而温,温以深,像《论语》一样留得体温才是活人之善法。
    
    第一期推荐图书《四书章句集注》(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