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乘龙升仙:汉墓中的精神世界


    文/岳南、胡援
    
    四神云气图 西汉洛阳出土
    2006年春天,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与六安市文物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一座大型墓葬进行发掘。尘封的历史被打开,早在唐代年间这里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盗墓。盗墓者将回廊内陪葬品中的大宗器物洗劫一空后,又在外棺与内棺分别打洞钻进去,盗取内部随葬物品。尽管如此,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铜壶、木俑、玉器、金箔等500余件(套)随葬品相继出土,被抛尸棺外的墓主人的身份也最终得到了确认:他就是西汉武帝时六安国第一代诸侯王刘庆。他所在的墓冢因结构复杂、保存完好的“黄肠题凑”墓葬形制引起世人广泛的关注,将人们的目光拉回那遥远的时代。
    
    西安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兵马俑群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这幅帛画,形象地反映了西汉早期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这是为墓主人辛追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帛画内容从上到下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金乌(红日)、人首蛇身的蛟龙、蟾蜍、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在三个侍女陪同下飞升天国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绘有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中国人自古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和死后在灵兽的加护下乘龙升天的美好愿望。汉代之前,表现这一主题的绘画题材还比较单纯,进入西汉后内容逐渐变得复杂多样,描绘更加具体细腻。随着汉代升仙思想的流行,对升天后到达的境界有了具体的想象,灵魂升仙的主题普及开来。西汉中期以后,更突出表现天门、仙山的造型,而西汉晚期的装饰墓的天界、仙界图中又加进了西王母形象,死后升仙的观念愈加鲜明完善,并对后期画像砖(石)墓的装饰产生了影响。
    
    帛画 长沙出土
    刘庆为王38年薨,谥曰共,后人又称“共王”。继刘庆之后,六安国历经夷王禄、缪王定、顷王光、育(无谥号)四代,但最后一代王刘育在王莽时期被废为庶人,所以实际上遵照诸侯王葬制的陵墓只有四代王。第一代诸侯王刘庆的大墓坐落在六安市区西南约10公里的双墩村一处高岗上。因属并列的双冢墓,考古人员将南部位于路基穿越处的墓冢编为一号,称“双墩一号墓”,即刘庆墓,而位于其北部约10米处的另一对称大冢被编为二号,即刘庆夫人之墓。
    根据汉代社会的人文伦理思想,在天地两界之间,表现人间现世生活的场面也更加丰富。西汉中期以后,随着横穴室墓的成熟和定型,画像砖(石)墓、壁画墓得以流行,描绘的内容在天象图、升天成仙图外,增加了表现庭院宅邸、宴享娱乐、农耕畜牧、手工作坊等场面的生前图和表现圣贤忠臣、孝子烈女等儒教思想的故事图。此外,画像中还有与神话故事关系较少但在民间信仰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祥瑞、祥兽,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其作用如战国末期就开始在墓葬中出现的镇墓兽一样,具有保护墓主的功能。
    
    东汉画像砖中的酿酒场景,四川彭县出土
    当双墩一号墓冢的封土全部被清除,一个带有东西向长斜坡墓道的中字形竖穴土坑显示出来。墓向朝东,墓坑加墓道长达45米,墓圹本身长17米、宽12米。如此庞大的墓坑,在皖西甚至整个安徽汉代考古中从未曾出现过,而墓室的结构则是西汉前期一种典型的高级墓葬形式——黄肠题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