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乘龙升仙:汉墓中的精神世界(3)


    当黄肠题凑墓在西汉前期贵族阶层兴行后,一个重要问题随之出现,这便是所用木材之大与森林资源的逐渐枯竭。考古调查与发掘所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木椁墓诞生开始,至西汉早期,大型椁墓已达2000座以上。森林采伐持续不断,生态环境势必遭到大量破坏。当建造黄肠题凑墓所需的珍贵柏树被砍伐得所剩无几时,造墓者只好以其他树种代替。但专家们认为,柏木因用量过大而渐稀少,用其他树种来代替,虽非黄肠,仍是题凑,名字和意义依然不变,全部称为“黄肠题凑”。
    随着木材的缺乏,森林资源的枯竭,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墓室显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一种新的墓葬形式——横穴式墓圹逐渐流行开来。位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两墓分别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内部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地面房屋建造。与这种大型洞穴墓相呼应的,是中原和关中一带的小型砖室墓与形状、规格不一的石室墓的大量出现。
    
    公出有从骑
    当墓葬结构由木椁墓转变为砖室墓之后,墓内空间增大,与生人之居室更相似,使墓室壁画成为可能。河南偃师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壁画中,描绘了墓主人生前驾车出行的场面,也反映出汉代厚葬风气愈盛的事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双墩一号汉墓双椁中的内层有一副特殊的石椁,长达3.9米、宽2.34米、高1.9米。内髹一层黑漆,北侧上端石板有云纹彩绘,盖板上面放置随葬的戈、戟、刀、弩机、弓和弓弦等兵器。石椁的设立,固然有保护内棺的作用,包含承重与防盗的双重意义。但它又明显地向后人昭示,六安王入葬时,其辖地背靠大别山,森林资源相对丰富,仍可继续沿用旧制以木材造墓。但与早期黄肠题凑形式相比,已有了明显区别和进步。在西汉中后期同类墓葬中仅有的一件石椁的出现,标志着由竖穴式木椁墓向砖石结构的横穴式崖洞墓转变的一个征兆。到了东汉,这种用大量昂贵木材构建的棺椁曾被改用石条砌筑,称为“黄肠石”。而至东汉末年,木椁墓已逐渐消失,并被以前、中、后三室为特征的砖券墓和石室墓所代替。由此而论,这具石椁的出土就成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变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汉家陵阙 地下遗珍
    汉帝国开创了一个黄金的时代,奠定了汉文化的基石。无论在遗址和墓葬的分布上,还是在制作精美的器物中,都可见汉王朝的辉煌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按照古人的观念,人死后埋入土中,是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处所。当历史发展到商代,作为木棺的葬具从原始的保护尸体的纯朴举动,演变为等级森严的棺椁制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显示墓主的身份和威严,坟头越筑越高,好似山丘,因而又称墓为丘、陵丘,如赵武灵王的赵丘、燕昭王的昭丘等。。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唐宋,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代才改方形为圆形宝顶。之后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其墓葬封土皆为馒头形。
    春秋战国之后,一些王侯贵族墓葬之所开始在地面上兴建寝、祠堂、墓阙、墓碑等附属物,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封土堆上就有建筑物的遗迹,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标明这些建筑为“王堂”、“王后堂”、“哀后堂”、“夫人堂”等,其性质正相当于供墓主灵魂日常出入起居的寝。西汉中期,开始在墓前出现了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又称享堂。考古人员进入六安双墩高岗后发现,一号墓四周散布着建筑材料残片,有板瓦、筒瓦、瓦当、残砖和井圈等,这些遗物表明原来地面有建筑,应属于寝、祠堂一类附属建筑。如此广泛丰富的遗存,可见当年殿堂建筑之盛。
    
    仙人好高楼
    这件仿木建筑的陶楼模型出土于河北阜城县,由台基、门楼和五层楼阁组成,各层门窗、屋脊、栏杆等部位都塑有人物、花鸟等。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各地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常常兴建大型塔楼。高楼的盛行,一是军事守卫的需要,便于观察敌情。同时也与汉代崇尚高台有关,汉代神仙学家公孙卿说过:“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是住在高楼之处,因此汉代贵族豪强往往热衷修建高楼。
    双墩一号墓规模可谓宏大,封土西端有三座南北并列的小型陪葬墓,西南侧有一座车马坑。虽然三座陪葬墓皆已被盗,棺椁已朽,仍有数量可观的鼎、壶、钫、井等随葬品出土。车马坑总长28米,坑内四壁用木板作衬并用木柱撑挡,均腐朽严重,且同样遭到盗掘,残存8匹马遗骸和4车残迹,伴有铜车马饰件等120余件。主墓道两侧发现了两个竖穴式陪葬坑,内有红色彩绘遗迹和铅质模型小车马器90多件。大型陵墓使用车马坑陪葬,与用人殉葬一样在商周已成定制。战国时期征战连绵,人与车马的地位凸显,丧葬中开始以木俑、泥俑等代替真人与车马,汉代前期达到鼎盛,其间虽有反复,却一直延续到明清。
    
    秉承天地气
    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夫妇的并列合葬墓,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及15间墓室组成,墓室之间室室相通,主次分明。西汉中期以后,这种玄室顶部增高、按横穴原理筑造的开通型室墓逐渐成熟和定型。
    从公元前六安国立国至公元9年西汉王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里,六安国一直很平静,国泰民安,实现了汉武帝“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的政治期待。刘庆在六安国执政38年之久,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为自己营造了一座规模如此庞大的陵墓和豪华的地下宫殿。
    但有一点也非常耐人寻味,为何刘庆与其夫人没有合葬在一处墓葬之中呢?商代之前,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并无夫妻合葬之说,至西周始有其制,但并不普遍。合葬墓真正兴行始于西汉,其因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革,人们的灵魂观念、宗教观念与夫权思想等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在时人的观念中,只有夫妻合葬,才能最后确定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但作为夫妻,一般不会同时死去,这就出现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即如何合葬?
    当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平民与中小型地主阶级,多采取“同穴合葬”的形式,即夫妻中的一个死后先入坟,另一人去世时,重新掘开墓穴,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并置棺椁而葬。高级贵族与王侯级人物,多采取“不同穴,但同茔”、“同坟异穴合葬”的葬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