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间与阳间——墓葬与建筑(2)
http://www.newdu.com 2025/01/23 12:01:11 世界建筑 齐东方 参加讨论
墓葬是死者的地下家园,被称为“阴宅”,汉代地面建筑几乎没有保存,这些大墓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模拟,不仅再现了当时的居住状态,也反映人们认为死亡是有限人生的终结,却是另一段永恒岁月的开始。人们希望延续生前的舒适,保持煊赫的排场,因此如此殚精竭虑地营造了地下世界,既直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样式,又有细致入微、奇幻丰富的创造。 然而,墓葬毕竟在“阴间”,设计、材料、环境上有局限,生活的琐碎无法全部复制,于是,另一种手段可作为补充,即在墓中绘制壁画。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东汉壁画墓(图5),有前、中、后室及3个耳室,壁画分布在墓室的券顶和壁面上,共约200㎡。墓室中心位置的中室南北壁上分别描绘着各长7m余、宽0.7m左右的车骑出行和观赏百戏图,上、下方画捧物侍者立像,中室券顶绘有由莲花、方格、卷草与菱形纹组成的藻井。3个耳室壁上分别描绘庖厨、宴饮、庭院等家居生活场景,包括劳作家仆及禽兽、家用品、炊饮具等。中室北壁上的“观赏百戏图”,画面左边有一庑殿式幄幕,后列四旗,前设大案,旁立侍者,踞坐其中的大约是墓主,中部至右边是宾客,观赏中间的百戏表演。 5 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东汉壁画墓 如果说刘胜和楚王墓的各个墓室分别具有厅堂、仓厨、庭院、水井、柴房、厕所等的指向还不十分明确,用壁画表现却能一目了然。绘画不仅可以细致地展示生活情节,还能看到人们的理想追求,对死后的奢望,利用图像表达更为直接,也使人们的生死观念体现得更加明确。在幽深黑暗的地底,墓室穹顶上绘日月星辰永恒照耀,神仙异兽在墓壁云气中恣意遨游,体现着人们对死后处境的某些设想。汉代墓葬壁画那些生产活动、墓主仕宦经历、歌舞宴饮、天象和神话故事,即便是纷繁复杂的想象世界,经常伴随的建筑却是现实的反映。 汉代王陵规模宏大,建筑格局复杂,普通人的墓葬也有前堂、后室、庖厨、仓廪等,地下墓室的宅第化成为普遍的做法。墓葬的宅第化,虚拟了生活的空间,使生命的终结凸显了特殊意义。除了模仿现实,也融入丧葬礼仪的功能。为了保证死者的安宁,下葬时要有仪式活动,战国时期就有椁内一侧专门放置供献祭祀类的器物和食品的现象,西汉时椁内出现了祭祀空间和埋葬空间分离的趋势。经过漫长的演化,东汉中晚期首都洛阳的砖墓刻意营建了横前堂,即亡者的灵柩葬在后室,横前堂是摆放物品举行祭奠仪式的场所。 魏晋时期,墓葬形制迎来了新的转变。其原因是东汉末年陷入了持续激烈的军事冲突,无休止的争战导致经济凋敝,战乱中的各方势力为应对战争、筹措军饷,开始疯狂盗墓以获取财宝。汉末权臣董卓下令手下大将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曹操也曾对尊显的梁孝王陵“帅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甚至还设“摸金校尉”的挖墓官。这些恶劣行为,令人感触极深。魏将郝昭遗令中说,“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又知厚葬无益于死者也。”人们对墓葬能否成为死后的安稳之地以及厚葬产生质疑。 曾经参与过盗墓的曹操提出了“不封不树”的薄葬主张,而且以身作则。曹操的高陵已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图6)。平面为甲字形,墓室为双室砖券构筑,还有4个侧室。墓葬规模很大,却未发现封土,随葬品中的圭、璧采用一般的石料制成,少量玉珠、水晶珠、玛瑙珠也只是衣服或器物上的装饰,铁甲、铁剑或为生前用物,陶器多为明器。与东汉大量墓葬相比,贵为王公的曹操墓显得简陋寒酸,与曹操死前遗令自己身后要薄葬相吻合。接下来魏文帝曹丕的态度更为鲜明,他把墓葬遭盗掘之事归咎于封树之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甚至将其父曹操依东汉礼制“立陵上祭殿”,也以“古不墓祭,皆设于庙”为由毁掉。曹丕死前还在诏令中申明了自己的认识,“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接下来的西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主张并无二致,都采用了薄葬。 6 河南安阳西高穴村曹操的高陵 魏晋的薄葬主张,并非单纯的倡导节俭,而是要移风易俗。薄葬出现,墓葬的形式就要相应改变。这种丧葬制度的变革并非随心所欲,是因为战乱使大多数人认识到“厚葬无益于死者”“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开始对传统的丧葬观念、习俗、礼仪、制度产生了怀疑,具体做法随之改变。付诸于改造后的墓葬,地面取消了石刻、建筑等,地下的多室墓向单室墓过渡。曹魏西晋尚有双室墓葬,是对东汉旧俗的延续,但很快单室墓逐渐成为主流。西晋重臣王祥生前的遗令说道,“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勿作前堂”正是要对以往墓室设有前堂做法进行改变。 魏晋以后的墓葬在与时沉浮中创造了新的形式,既遵循了“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又适应了新的观念。单室墓看似简略,却重新定义了墓葬空间中的功用。表现形式是在棺前有限的空间加设了小祭台,下葬时生人和死者在这个平台上通过祭祀活动来实现幽明两界的沟通。尽管墓室只有一个,也仍然模拟地上建筑。东晋墓兴起了在墓室墙壁上砌放置灯的壁龛,龛下设直棂窗,有的在石墓门门拱上设有浮雕仿木结构的人字架,石墓门拱上浮雕仿木结构人字架和斗拱在北方地区北魏墓中也有(图7)。墓砖的砌建方法,通常平竖搭配,三横一竖最为常见,这是出于建筑结构上坚固的需要。墓砖上还发现一些文字,有些是烧砖窑主或工匠的姓氏,有些是不同砖型的符号,表明当时建造墓葬要预定制作不同类的砖,有墓葬设计图纸之类,修建时工匠才能根据刻字找到不同部位需要的砖。这种用灯龛、直棂窗、人字架和斗拱象征建筑的单室墓,南北朝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7 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 墓葬面貌的改变,并未触及人们生死观中认为墓葬是死者能延续世间生活永恒地下家宅的基本看法,只是针对现实,逐渐理性地通过墓葬建造方式上的变通,重新表现阴间的建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商代的头饰与发式:云想衣裳系列
- 下一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梳妆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