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历数两汉时期九大古琴家(2)


    
    刘向(资料图)
    刘向(公元前79—前8)字子政,他在元帝、成帝时代,多次上书弹劾宦官、外戚,被两度下到狱中。他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从汉武帝发动民间献书,到了成帝时“百年之间,书集如山。”刘向负责校书二十多年,他对琴也颇多论述。明代《琴书大全》中载有他的《琴说》,原文是:“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据理解,前三条讲琴的作用:第一是思想内容,第二是艺术感染力,第三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效果。后四条讲创作过程:首先以“妙心”体察客观情状,其次创造声调加以反映,接着对它加工润色,最后通过完善的演奏表达出来。这七例扼要地概括出琴曲的演奏目的和创作方法。由于没有释文,对上述原文,在理解上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总之,对于产生于两千年前的琴论,我们是应该重视的。
    王政君、赵飞燕她俩是汉代会弹琴的皇后。王政君(公元前71—前13)是汉元帝的皇后。他的父亲王禁,为实现其女儿“当大贵”的预言,从小就教她“学鼓琴”,使之适应贵族的条件。十八岁把她献入宫廷,后来,果然当上了皇后。她是王莽的姑母,历经四代皇帝,直至王莽篡位,对政局颇有影响(《汉书·元后传》)。赵飞燕是汉成帝(公元前32—前7)的皇后。她出身“微贱”,原是乐工的女儿,因长于歌舞,被皇帝看中。她善奏《归风送远之操》。她和皇帝还宠幸一个十五岁名为庆安世的侍郎,此人善奏《双凤离鸾之曲》,这一记载见于《西京杂记》。该书还载有齐人刘道强演奏《单鹄寡凫之曲》,很能感动人。这三首琴曲属于同一类型,看来都是表现爱情或离别而具有一定艺术水平。
    元帝和成帝处于西汉末期。当时汉代的统治已走向衰退,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废弃了“王霸杂用”的治国之道,专用“纯儒”。在音乐方面则宜扬所谓“先王雅乐”,排斥民间的“郑卫之声”,汉哀帝还对乐府大加砍削。在这种形势下,民间音乐固然受到了打击,统治阶层中主张“新乐”的人,也同样受到了打击。音乐家桓谭就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后50年)他父亲是成帝时的太乐令。他从小就受到音乐教育,他自己也做过掌乐大夫,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曾说:“我志乐听音终日而心不足。”一天到晚听音乐还嫌不足,可见其对音乐之酷爱。他对音乐是内行,因而对于那些徒具形式的“雅乐”很不满意,主张在音乐中有新的创造。他公开承认:“余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叹《新论》)。这在当时的保守势力看来,显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特别是他的演奏竟然取得了光武帝的欣赏,这就更加激起了他们的不满和攻击。大司空宋弘凭着他的权势,把桓谭叫到自己的官邸,也不请他坐下,就板起面孔严加训斥:“让你做官是‘辅国家以道德’,而你却‘数进郑声以乱雅颂’,这还了得,你是否想要受惩办?”受到了这样的高压和威胁,桓谭的处境非常困难。光武帝再一次请他弹琴时,他显得很不自然,连光武帝也感到他颇失常态。于是宋弘乘机大讲了一通雅颂之道,并取消了桓谭在宫中“给事中”的官职(《艺文类聚》引《东观汉记》)。桓谭在哲学思想上能坚持唯物主义,敢于反对皇帝所热衷的谶绰神学,因而被加上“非圣无法”的罪名,贬官流放,死于途中。
    桓谭著有《新论》一书,针对儒家的天命观进行了批驳。其中有《琴道篇》,是专门写琴的。原书已不存,从后人辑录的不完全材料看来,《琴道篇》包括有琴论、琴史和琴曲介绍几个方面。据《后汉书》说:桓谭的《琴道篇》没有写完,是后来肃宗命班固续成的。从现存的材料来看,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和历史记载中桓谭的观点颇有抵触。特别是在琴论方面,基本上是复述《乐记》中的有关言论,如说:琴可以通万物,可以禁止邪心,因而它是“八音”之首等等。文中“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两句的意思是说琴声强弱都不要过分,由于颇有道理,因而常为人所引用。琴史方面介绍了师旷和雍门周等琴人的传说、事迹。在探讨琴的首创者时,认为:是神农还是伏羲“诸家所说,莫能详定。”在介绍“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的说法时,指出:“说有不同”。对于上述向题的论述和介绍,采取了客观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琴道篇》中的琴曲介绍,一共讲了七首作品:《尧畅》、《舜操》、《禹操》、《文主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从题目看,很清楚,都是以周代以前的人物为题材的。为什么没有晚近一些的题材?很可能和班固续成、班固崇尚“先王雅乐”的思想有关。这些琴曲曲目仍可见于后代的著作中,如:《箕子操》可见于《琴操》,《微子操》又见于嵇康《琴赋》等等。在《琴道篇》中;每首作品除介绍其主题思想之外,还分别指出了它们在音乐上的特点,如:《文王操》中表现封主无道,“其声纷以扰,骇角震商”;又如《禹操》中,赞扬禹治洪水,“其声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由于表现正、反两种不同的人物,于是琴曲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一个是“纷以扰”,一个是“清以溢”。在《微子操》中表现微子的心情是:“伤殷将亡,终不奈何,见鸿鹄高飞”“操似鸿雁之声”。鸿鹄与微子,本来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里是借用鸿鹄的远走高飞,来象征微子的离开殷纣。“鸿雁之声”是微子心情的写照,借雁声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这和《禹操》中借助于“潺潺”的流水抒情一样。后世琴曲中有许多雁声、流水声的描写,这种借景抒情的音乐表现手法,不能不说是有着极为悠久的渊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