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历数两汉时期九大古琴家(3)


    
    蔡邕(资料图)
    到了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更趋尖锐。著名琴家蔡邕,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祀县)人,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朝中权贵向桓帝推荐他出来做官,并通过陈留太守把他调赴京都洛阳。但蔡邕不满宦官专权,从家乡出发,走到半路就称病返回故乡。回来时,写了一首《述行赋》,通过沿途所见,讽刺当局的荒淫奢侈。通过对于“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他“心愤此事”的感情。以后,他虽做了郎中、议郎一类官,也因为弹劾宦官权贵,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归来时,又对当地宦官势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气,因而再度受到迫害。从此他“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流亡避祸达十二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
    《蔡氏五弄》包括五首作品,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据说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访问鬼谷先生后,用了三年时间写成的。这五首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历经各代,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赋》中,把它列为当时流行的“谣俗”作品一类。隋代的《琴历》,唐代的文字谱《幽兰》卷子中,都列有这五首曲目。诗人李白、李贺、王维等都曾借这些题目作诗。宋人朱长文说:“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认为是借写景来寄托他的哀思,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存明代琴谱中的《蔡氏五弄》,并非当时的原作,其歌词都是出自《乐府诗集》,曲调也平庸,是后人的拟作,没有什么研究价值。
    《神奇秘谱》中有《秋月照茅亭》和《山中思友人》两首琴曲。据解题说是蔡邕的作品,但也另有左思所作的说法。这两曲风格相似,它们的谱式古老,结构短小精悍,风格恬静隽永,显然是出于同一作者。
    蔡琶所写的《琴赋》,颇有史料价值,特别其中这样一段:
    “仲尼思归,鹿鸣三章。
    梁甫悲吟,周公越赏。
    青雀西飞,别鹤东翔。
    饮马长城,楚曲明光。
    楚姬遗叹,鸡鸣高桑。
    走兽率舞,飞鸟下翔。
    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除最后四句是形容歌声的艺术感染力之外,前十句中,每句都提出了一首琴歌的名字,其中大多是汉代流行的民间歌曲,不少是知名的相和歌曲。这些曲目,有力地证实了琴歌和民歌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反映出蔡邕这样一个有名的琴家,他之所以具有影响,是由于他曾经广泛吸取了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
    蔡邕在琴界的影响是很大的,汉魏之际,在他的故乡陈留,就先后出现了阮瑀、阮籍、阮咸等以琴见称的名士。做过吴国丞相的顾雍,也是蔡邕旅居吴地时的得意门生。蔡邕的女儿蔡琰,深受其父的教诲,以诗词、音律驰名琴坛。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蔡邕的故事。《蔡邕别传》中说:吴人烧饭时,木材爆裂的声音被蔡邕听到后,立即辨认出是做琴的良材。用它来造成琴以后,果然音响极好。由于尾部已被炊火烧焦,于是有“焦尾”琴之称。至今琴的尾部仍称作“焦尾”,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又如:蔡邕弹琴,偶而断了一根弦,他的女儿根据声音,指出是断了第几根弦,父亲又故意试断其它弦,她也能辨别出来,等等。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蔡邕父女具有锐敏的听音能力,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他们高超的音乐修养的敬佩。
    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名为《琴操》,据传也是蔡邕所撰。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往往和史书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乐府解题》说:“《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其实,不拘泥于史实,根据人们的愿望加工创造,正是民间创作的特点之一。看来,本书是汇集了民间传说而成。全书汇集的五十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两、三首是西汉题材,因而成书的时间应不迟于汉代。同时,书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辞,或释之为“歌”,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点。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是有分歧意见的。主要是因为《汉志》中未曾将《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艺文志》中记载是晋代孔衍所撰。史书记载,并不是绝对可信而没有谬误之处。六朝人刘昆注《后汉书》,唐人李善注《文选》时,都曾明确肯定《琴操》为蔡邕所撰。清代人马瑞辰认为它是蔡邕的《叙乐》中的一部分,而孔衍只不过是传述者。从该书主要采用大量汉代以前的题材看来,说是和当时琴界具有广泛联系的蔡邕所撰,比较可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