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细说《汉书》之八:西汉一朝的断代史也有“通史”精神


    文/凌俊峰
    我们知道,《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承继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体裁,却做出了体裁上的再一次飞跃,“断汉为史”。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大创新。面对这样的飞跃,有许多学者都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大加赞赏,说“自尔及今,无改斯道。”也就是说以后的史书编纂,不需要再按照通史的规模编撰了,只需要写断代史就可以了。事实上,此后的正史,直到《明史》大约都是如此。但也有史学家对此不满,宋代史学家郑樵说:“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自班固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会通之道,自此衰矣。”郑樵说《史记》是会通之作,而《汉书》却没有通史精神。这种看法基本影响了主流史学界。
    
    自尔及今,无改斯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近年有学者对这样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就曾经撰文《论断代史<汉书>的通史精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的意见是能说服我的,故按照此文的思路,深入浅出介绍一下这一观点。
    班固写史时,也如同司马迁写《太史公自序》一样,写了一篇《续传》,以表明自己的撰史旨趣:
    “……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单从这一段话看,班固写史的气势,实丝毫不让司马迁那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可以说,伟大的史学家都是相似的,他们都有惊天动地的大气概。今天的我们在读书时,也当常常想见其为人,以古人为师为友,立志向他们靠近。话说回来,班固自诩自己的著作“函雅故,通古今”,在哪些方面上做到了这一点呢?断汉为史,在史事之上,自然不能对此前或此后的内容耗费笔墨,但在制度变迁,学术创新、人物评价等角度,却大有可为之处。
    比如说,汉代著名的七国之乱,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究竟如何?熟悉历史的读者都清楚: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在东周崩溃,造成了春秋战国几百年乱世,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原后想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但是秦朝二十余年就灭亡了,刘邦认为郡县制没有分封制那样容易控制,剪除异姓王后大规模分封同姓王,最终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汉代再次选择分封诸侯王,是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如果不去了解西周以来的分封制乃至秦汉之际的局势,我们能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大势吗?班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中,涉及到了汉代以前的诸多历史,读者应找来细看。
    
    《汉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又如汉代的官制。我们都知道很清楚的一句话叫“汉承秦制”,也就是说汉代的官员制度基本上是对秦代制度的模仿。那在《汉书》的《百官公卿表》中,就必须涉及到每一职官的缘起、变更、职司等方面,这些内容,必须涉及前朝的内容并详细的介绍,否则不能了解其因革损益。故在《百官公卿表》中,记录了从传说中伏羲时代到西汉末的官制通史要略,三代以上的史事,考诸《周易·系辞传》与《左传》;尧舜时期考诸《尚书·尧典》;夏商制度当时无史料,故阙;周代则考诸《周礼》等书,在介绍某一具体官职时,还需介绍其古时官职为何、秦时官职为何,以明其变化。故官制之变迁,也是可以视为通史的。
    第三,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汉书》中专有《古今人表》,将古代以来的人物按照德行功业分为三流九等,分类列出,寓褒贬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表名为“古今人表”,实只有“古人”而无“今人”。其人物一伏羲氏为始,而终结于项羽、陈胜、吴广。这应该是班固的刻意安排。如果以班固没写完此表为托词,则不可通:如果真的没有完成,难道班昭不能续写完吗?
    其实这样做,班固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作为东汉一朝之人,班固实没有随意评价西汉君臣的自由。为了让《汉书》真正具有价值,对于西汉人的评价,可以通过《古今人表》中设立的评价标准,由读者自己评价。班固只需要秉笔直书,将汉代的真实历史记录下来,读者了解了史事,心中也就自然有了评价人物的一杆秤。《古今人表》只列古人不列今人,则显示出了通史精神在理解断代史上的重要作用。
    篇幅所限,本人只能择要介绍这么多内容,关于《汉书》通史精神的探讨,还有许多内容,读者们也应该在读书过程中多加探讨。我专门花功夫来介绍一本断代史的“通史精神”,就是想要提醒读者们:历史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断代史的出现,实是为了记录与研究历史的方便。今天的人们在阅读与研究历史时,不能过于死板与拘泥,当多观其源流与演变,这样才能求得历史的会通精神,让我们通过读史而真正受益。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