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流传三千年的经典做人智慧:君子慎独不自欺


    文: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腾讯儒学专栏作者)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经·大雅·抑》
    做人很麻烦。做植物,无知觉;做动物,靠本能。人可就复杂了,一半是动物,一半是天使。天使的部分就是一般所说的人性部分;做人所以麻烦、难,就是因为人性、动物性各半,想把物种的人活得像个社会人,就得努力用人性监管好自己的动物性。
    
    君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样的道理,早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晚期,我们的诗人就提出来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这首诗,有人说是卫国的君主卫武公的手笔,也有说不是。不论是不是,都是重要的诗篇,因为它的不少内容都涉及人生哲理,所举两句是最为警策的金句。
    那么,这两句是诗的意思是什么?要明白这两句,最好看一下它们所在的段落:
    “视尔友君子,辑(和)柔尔颜,不遐(不至于)有愆(差池、过错)。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gòu,被看见)。神之格(至,来到)思(语气词),不可度(揣度)思,矧(怎么)可射(yì,放松,懈怠)思?”
    句中“视”是“看”,与下一句的“相”意思一样,只不过对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有点像今天“看你说的”或“瞧你那样儿”的说法,“看”、“瞧”与诗中“视”、“相”意味差不多,不是说真的瞪眼观看。“尚”在这里做庶几、希望讲。“屋漏”是指屋子的西北角,是指屋子的隐蔽处(也有说是屋子漏光处)。诗章的大意就是:看你在朋友面前,能和颜悦色、人五人六,就怕犯错出丑;当你一个人独处于屋子的幽暗处时,也应该不做自己惭愧的事。不要说自己隐蔽得很好,没人瞧见,神明无处不在,它什么时候“唰”地就来到你跟前,是不可预料的,怎么可以放任自己呢?”
    至此,不难理解,“不愧屋漏”的诗句,其实只说了一个“三尺之上有神明”、“暗室不欺”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关系到“人”与“不是人”的分别。诗人承认有神灵,而且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飘然而来,倏然而去,神秘莫测,难以把握。诗言“神格”,你可能觉得古人迷信,所以他们的道理也过时了。然而,这点古人的“迷信”实在不妨碍诗句道理的硬通。因为,人因为觉得有神而畏惧,和今天因为有法律、有社会舆论而畏惧,理儿上是一样的。诗说得很明白,“无曰不显,莫予云觏”,你只要心里生出令人惭愧的念头,就会“显”,就会被“觏”,人“觏”不到,神却可以“觏”,关键是不想、不做。这在今天不相信神的年头,道理不也一样吗?
    
    钱穆先生书“慎独”(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家都知道儒家是“五经”的守护者。其实他们不单是守护者,还是阐发者。就如这句“不愧屋漏”的人生格言,就被《大学》篇的作者生发为“毋自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的道理。大体同时,又在《中庸》中被表述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新说。两篇文献都提到了“慎独”的事。而且,两篇文献也都去掉了“神”的内容,强调的不要“自欺”,“自欺”“欺”谁?欺骗自己的良心!这里插一句,有个成语,今天人们常写作“自欺欺人”,意思是欺骗自己又欺骗他人。作为成语,约定成俗,没有问题,可实际这句短语也可以作“自欺其人”,就是自己骗自己的意思,也就“欺心”、“亏心”的意思,是从诗经和《学》《庸》来的。于是一个发展也很明显,最初的“不愧”是说天地有神,到先秦儒家就变成“慎独”,就是做人应让良心安稳。再到后来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都是一路下来的学问。然而,追根寻源,这一道理的出处,却是一首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诗经》篇章。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