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细说《史记》之一:司马迁继承亡父志向之作


    文:凌俊峰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开山之作,众所周知它是由司马迁私自撰写的,它文笔优美,被鲁迅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载的历史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到汉武帝的时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因为这样巨大的成就,司马迁和司马光被称为“史学二司马”,从而名留后世。
    
    司马迁(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到司马迁,就不得不先说说他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他曾经担任过五大夫,后来担任了太史令的职位。司马家族在周代就担任“太史”的职位,世代相传,因此他有机会得到教育。他学问广博,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信奉的是道家思想。西汉初期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汉代的统治者统治的是一个久经战乱,百业待兴的中国,如何让这个国家走向安定、富强?政治家们主张要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政治思想上就是信奉黄老思想,清静无为。司马谈就生长在这个大环境中。当然,他不仅了解黄老道家,也钻研过儒家、法家等其他学派。总结这些学派的得失,他写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论六家要旨》。在这篇文章里,他就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是一种扬弃的态度,当然他对道家思想评价最高,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抛开儒道争胜立场不谈,司马谈对于儒道两家思想的特点认识的是相当深入的。加之他担任“太史令”的职位,国家藏书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能利用这些藏书去从事他感兴趣的研究,他因此立志想去写一部关于当时中国远古时期直到当下的史书。经过了许多的准备,他开始动笔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其中《刺客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诸篇之赞语,都是司马谈自己写的。
    然而当时在位的是汉武帝,经历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王朝已经积累的许多财富,加之边境上匈奴一直入侵,扰乱中原,国家迫不及待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不再管用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也让刚健有为的儒家思想有用武之地,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上。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武帝不是很喜欢这位崇尚道家思想的司马谈,本来太史公是要参与祭祀天地的封禅活动中去的,而汉武帝却没带他参与这样一件盛事,这让司马谈感受到了深切的愤懑之情。他此后郁郁寡欢,并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在他去世前,他将自己的志向告诉自己的儿子司马迁:“我去世之后,接任太史令的一定是你,你不要忘了父亲的志向。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之大者。从《春秋》经记载到‘获麟绝笔’后,已经四百多年了,这段历史中诸侯相互攻杀,历史记载也断绝了。现在大汉兴起,海内一统,有大量的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却不去记载,荒废了天下史文,我为此深感恐惧。你一定要以此为念啊!”
    看到自己的父亲在弥留之际交代遗志,司马迁痛哭流涕,答应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守孝三年,后接任了“太史令”的职位。为了父亲的遗志,他开始大量阅读藏书,为撰写这部史书,做着一点一滴的准备。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