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朴”与“性恶”:荀子论人性的双重维度
http://www.newdu.com 2024/11/01 10:11:53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文/佚名 荀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先秦哲学中,性既可指一种先天的属性,又可指这种先天属性后天发展的倾向,但二者并不属于同一层次。前者为本性意义上的性,而后者为一种受到外在环境影响的情性。荀子认为人性恶,但其人性论并不是简单的人性本恶论。如果人在天赋的固有本性方面为恶,那后天的化性起伪就必然是逆性而动,向善之举也就成了扼杀本性。傅斯年先生曾在《性命古训辨证》中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人之生质中若无为善之可能,则虽有充分之人工又焉能为善?木固待矫揉然后可以为直,金固待冶者然后可以为兵,然而木固有其可以矫揉以成直之性,金固有其可以冶锻以成利器之性。”明白这一点对理解荀子思想极为重要。 实际上,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具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自然材质状态之性。荀子将其表述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性者,本始材朴也”。 对“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梁启雄释曰:“此‘性’字指天赋的本质,生理学上的‘性’。”徐复观说:“‘生之所以然’,乃是求生的根据,这是从生理现象推进一层的说法。”即未发之性。“生之所以然”指生命的动态展开过程(生之然)之前,人所固有的质素和潜能,是求生的根据和生命动态展开的起点。故“所以然者”,说的是生命开展所依附的生理材质。荀子认其为性,是谓“本始材朴”。荀子的天并没有义理之意,而是一种“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法则之天。故“天之就”说的也是自然具有的意思。可以看出,荀子把人性界定为一种与告子“生之谓性”相近的自然材质状态,不具有善恶的定性,可以称之为性朴论。唐君毅对此有过表述,他说:“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与告子言生之谓性,庄子言性者生之质也,又相似。”他还进一步论述说:“而唯以天之就之不可学不可事,而自然者,方属之于天性。然此一分别中,固未涵性必恶之义也。”葛瑞汉也说:“荀子除了在直接回应孟子的《性恶》篇以外,他也从来没有说过人性恶。” 从本始自然材质的角度看,性包含了哪些内涵?荀子有很多解说:“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生而有知”,等等。 可见,人之自然材质状态又和动物之自然材质状态不同。这种人禽之别的关键在于人之自然材质状态包含了情、欲、辨、知、能等潜在素质与能力。情、欲为性的潜在质体,辨、知、能为性的潜在理性,二者概而言之就是说人之自然材质状态中蕴含了情感欲望与理性的潜在素质与能力。只是这些素质、能力还处于一种“未发”状态。特别是其中的心知理性能力还仅仅处于一种尚未实现、价值中立的潜在状态。 以此为基础,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对人性的第二层次的看法。自然材质状态的人性还只属潜质的人性材具,它必然会与外界发生关联而成为一种现实的人性。人性潜质状态的情感素质在与外物交接的过程中就会形成情欲的流动,所谓“欲者,情之应也”当为一种已发之情。由此,潜在状态的情质就转化为现实的情欲。由于情欲本身遵循的仅是快乐原则,所以必然是毫无节制的流出。同样,人性潜在的理性能力由于没有善恶的定性,其在与外物交接的实现过程中也不可能进行自我的节制。也就是说,自然材质状态的人性在实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思孟学派所强调的人本应有的道德心知,就无法通过自身去对现实的人性发动进行道德定位。因此,潜在自然材质的人性在与外物交接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人为的干预,顺应其性(顺是),必然的结果就是好利争夺、偏险悖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了人性的第二层次:人性恶。面对战国后期人欲不断增长的社会现实,荀子深有感触,故对人性恶层次的人性论有大量的描述。 荀子在对人性恶进行描述时,频繁地用了诸如“欲而不得……则”、“顺是……故”、“从性、顺情……必”、“欲饱、欲暖、欲休”、“好”等词汇。这些描述说明的都是“第一层次人性”向外交接从而生成“第二层次人性”的动态过程。可见,荀子的人性恶理论是在现实人性已发的层面上提出的。牟宗三说:“荀子所见于人之性者,一眼只看到此一层。把人只视为赤裸裸之生理之自然生命。此动物性之自然生命,克就其本身之所是而言之,亦无所谓恶,直自然而已矣。惟顺之而无节,则恶乱生焉。是即荀子之所谓性恶也。” 荀子对人性的规定蕴含着未发和已发两个层次,其性朴和性恶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自相矛盾的。未发的人性为自然材质的人性,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晦藏于“天之就”的深处,是谓“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之性。已发的人性为显露于外的现实人性,它是未发人性与外物交接过程中形成的动态人性。既然现实人性是在与外物交接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之性。 从荀子人性论的两个层次可以看出,荀子所谓人性恶不是固有的恶,只是发生论意义上的恶,而其底层则是无所谓善恶的人性本朴。如果从“生”的角度来严格定位其人性论,荀子的人性论当为性朴论而非性恶论。当然,对于极富理性色彩、注重经验的荀子来说,他更为看重的是发生论的或现实的人性恶这一层次,且将整个学说奠定于其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汉初三杰探讨千古兴亡英雄事
- 下一篇:龚鹏程谈易之五十:“止”的智慧从修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