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并未在思想学术界取得真正的垄断地位。直到进入宋代,由于理学的逐渐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就二程的学说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他俩却有着较大差别。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
    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那里,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术体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其一生著述繁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他还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述作了许多注解和编纂的工作,如《太极图解》《通书解》《西铭解》《正蒙解》以及《谢上蔡语录》《延平(李侗)问答》《近思录》《程氏遗书》等;又作《伊洛渊源录》,说明程学渊源。朱熹的讲学地在福建路的建阳考亭,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
    
    朱熹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熹号为集理学之大成,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当代学者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首先体现在他关于宇宙万物的学说,继承了二程、张载以及邵雍、王安石等人的观点并及当时科学成果,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物组成,“天下之物,未尝无对”,“至微之物,也有个背面”。他进而提出对立的双方是由“一”化分出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莫不皆然”,“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朱熹此说,貌似张载的“二端”论,或有老、庄朴素辩证法的味道。但是,当朱熹用此眼光去观察人世时,却转向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为他此说乃是以“理在先,气在后”为前提的,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
    在如何看待“存天理,去人欲”的问题上,朱熹于“人性本明”的基础上提出“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朱熹认为,二程的“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用天理战胜人欲。他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用他的“理在气先”论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和季节有春夏秋冬一样,乃是“天理使之如此”。天理“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亘古亘今不可易”、“千万年磨灭不得”。
    在朱熹那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而且在父子、夫妇以至兄弟之间,都是“尊卑上下”的统治关系。“乾尊坤卑,阳尊阴卑,不容并也”。族长和家长,统治整个家族。“一家亦只容有一个尊长,不容并立,所谓尊无二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时期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道三纲”之说,主旨乃在张扬“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而经朱熹发挥,三纲五常成为后世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支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