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共和”歧解


    文/仝广秀
    作为现代政制的共和概念已是人所共知,然而对于“共和”一词在汉语语境中的起源,则有必要稍作辨析。我们在中学即已学过,吾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西周时期的公元前841年,始称“共和元年”。那么,彼时究竟是怎样的政治状态?“共和”一词又是如何得名?古人对此有着两种不同意见。
    
    走向共和(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厉王施行残暴统治,国人道路以目、不堪其苦,于是起而造反,将厉王流放于彘。韦昭注云:“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凡十四年而宣王立。”《史记·周本纪》也说:“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意思是说,在厉王被流放、君主缺失的情况下,国政由周公、召公这两位贤臣执掌,彼此和睦、共同秉政,故曰“共和”。
    但是,在我国另一部伟大史书《汉书》里,却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汉书·古今人表》有“共伯和”这个人物,颜师古注曰:“共,国名也;伯,爵也;和,共伯之名也。共音恭。而《迁史》以为周召二公行政,号曰共和,无所据也。”颜师古认为,所谓“共和”指获封于共国的、名叫“和”的伯爵,司马迁以为系二公行政之年号是没有根据的。考诸典籍,“共伯和”这一人物已见于《庄子·让王》和《吕氏春秋·开春纪》。晋人司马彪注《庄子》云:“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不听,即干王位。”这就为共伯和的生平提供了材料,也解释了作为纪年的“共和”,乃是由于共伯和代周厉王秉政之故。宋人王应麟《诗地理考》、明人顾炎武《日知录》等皆持此说。
    总之,“共和”之所以得名,一说为贤臣周召二公共同治理国家,一说为贤诸侯共伯和摄行王事。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大学者王国维、郭沫若、林至纯等都写过文章予以考辨,读者可自行参考。
    本文为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