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再谈《论语》:让“礼”照亮我们的生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然而,从《论语》记载来看,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不过,这种方法是和那个时代相对应的。朱熹的解读,加入了他那个时代的东西。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发展这种思想呢?
    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又赋予“克己复礼”新的含义。
    “克”可以理解为控制、调节的意思,“己”就是自我,狭义上讲,自我就是我自己,也可以叫小我,广义上讲,自我可以是大自我,也就是我能够控制的,或者说在我的控制、调节范围内的事物和行为。“复礼”,简单说,就是去实践礼。
    “复礼”其实很像《易经》中的“履”。《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系辞》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又说,“履,和而至”,又说,“履,以和行”。综合来看,其实,“履”就是按照合乎礼的道路去走,去实践礼。也就是“复礼”。《序卦》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这里,更加明确了“履”和“礼”的关系。那“礼”是什么呢?狭义上讲,礼是当时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广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我们所不能控制的现实的外部环境。更深层次讲,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
    那么,“克己复礼”就可以理解为:我们要调整和控制我们的小我和大我,尽可能不和当时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最根本的,是去适应现实的外部环境,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既不完全丧失自我,又能有所作为。
    而且,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到“克己”,才使我们有机会实现“复礼”,最后,接近我们的目标“天下归仁”。
    (作者:张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