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经学大师郑玄传为何在《后汉书》中篇幅小


    郑玄以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凡百余万言。”(《后汉书·郑玄传》)据清儒郑珍考证统计,郑玄的著述共约有60种之多。郑玄遍注群经,而对“三礼”用力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其《三礼注》遂为后世治礼学者所宗,孔颖达甚至说“礼是郑学”。顾炎武有《述古诗》称赞郑玄说:“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而形成郑学。郑学盛行,是经学史上承先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郑玄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则,我们读《后汉书》关于郑玄的传记,会发现,他的传是与另外两人合编的,并且整个传的篇幅与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显得相对简陋。那么,究竟原因何在呢?
    
    郑玄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当时成就不高,后世才显赫?
    历代名人,很多都是后人崇奉之后才变得声名显赫,万人景仰。在当时,他们可能不被世俗接收认可,所以一般省钱籍籍无名,死后却备受推崇。那么,郑玄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从《郑玄传》里也可以看出郑玄当时的成就,以及他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是当世名人对他的赞誉。郑玄在马融门下,学成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郑玄针对何休所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避之。”;“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履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郑公乡’”;“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可见,郑玄在当世就已经受人尊崇,社会名誉极高。
    其次,从他的著作成就来看。“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瑰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至于经传洽孰,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所以,范晔说“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由此可知,郑玄当时所取得的成就非凡,所著典籍卷帙浩繁。
    再次,从他的门生后人看。“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足见,郑玄门徒众多,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他开创的“郑学”,绝对在当时可以算作一个学派流传。
    综上可见,郑玄在东汉末的成就与社会名誉影响力,绝对非同凡响,足以让后人给他做传时大篇幅的报道。所以,郑玄传内容之简陋,绝非因为他当时没有名气,没有势力,没有影响力。
    二、材料匮乏,记载不足?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范晔生活的年代距离郑玄有一个世纪之久,或许是因为没有足够充实的材料可以参考,也有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史料没有不够丰富,所以对于郑玄的事迹没有细致的了解。
    但是,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范晔“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可知,范晔撰《后汉书》不是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对远古的历史是通过考察访问得来的,而是在众家基础上摘录校对收取的。在范晔前的各家关于东汉历史的著作,年代距离近,史实也较为可靠充实。所以,范晔是完全可以得到相对较为丰富真实的史料的。可见,《郑玄传》笔墨较少,不是因为材料缺乏。
    
    郑玄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合传者有共同的特质?
    《后汉书》的列传,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如张纯、曹褒和郑玄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重礼教崇儒学,行为近似,所以合传。
    读《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可以得知,“张纯字伯仁……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义,多所正定……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兴继祖宗……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乃案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纯代朱浮为太仆。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在位慕曹参之迹,务于无为,选辟椽史,皆知名大儒”。
    “曹褒字叔通……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会肃宗欲制定礼乐……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郑玄字康成尝诣学官,不乐为吏……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兄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
    以上摘录可以看出,《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所列三人,之所以合传,实是因为他们都是儒学大师,礼教大家。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特质。这从本篇传的赞也可以看出。“赞曰:富平之绪,承家载世。伯仁先归,厘我国祭。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
    四、郑王之争的影响?
    王肃(195---256),字子雍,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名著,编撰《孔子家语》等书以宣扬道德价值,并以身为司马昭岳父之尊,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确立了王学的官方学术地位。
    郑王之争,指汉魏之际经学家郑玄和王肃之间的学术之争。郑玄以古文为宗,兼通今文,创立“郑学”。王肃年辈虽较郑玄为晚,但亦学富五车,博览群经。当人们推崇郑学时,他却“独不好郑氏”。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记载,“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时乐安孙叔然,受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他在《自序》中说:“郑氏学行,五十载矣,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王肃的经学地位在魏晋时代是压制郑学的,官学地位也给当时社会、学术思想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范晔所汲取的材料都是来源于受王肃影响的前人编写的史书,难免有偏见,而对郑玄描述较少,不够重视。所以,范晔只能在有限的材料中整理汇编。
    五、范晔个人偏好,写作技巧?
    范晔对无高官显位的布衣鸿儒郑玄有相当高的评价,儒学之中独许郑玄,直视之为儒学的大功臣:“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无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列传论》)。清人王鸣盛评曰:“范书贵义德,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范晔对他的刻写集中在两个方面:访师问道与屡拒征召,尤其重笔叙写了郑玄在党锢之祸遭禁14年之后坚拒官府的连续征召,始终与外戚、宦官集团采取不合作态度,保持了士人学者正直善良、追求理想与光明的清节。范晔绘出了一个有志向、有名节的正直经学家的人格风貌。范晔还全文照录了郑玄的《戒子益恩书》,以示郑玄对自己一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郑玄列传》)
    由此推断,范晔在给郑玄做传时,主要侧重的是对其人格美德方面的描述,而疏于对其生平事迹的详叙。这一点可以比较《郑玄传》和《玄别传》([清]洪颐煊辑),显而易见,《玄别传》对郑玄的个人生平活动描述要详细很多,让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郑玄的相关。所以,《后汉书·郑玄传》篇幅之所以短小,是因为范晔个人偏好,对其人格品德推崇,而侧重于对能体现人格品质的方面进行描述。
    综上,郑玄作为一个对后世影响至深的经学大师,而《郑玄传》篇幅短小,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标准,一是按儒学礼教将张纯、曹褒和郑玄并列做传合编;二是侧重于体现人格品德方面的描述,而疏于对生平的详叙。还有可能就是因为受时代影响,“王学”造成的史料有所偏颇。
    (作者:陆兰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