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反复考虑叫“斟酌”?
http://www.newdu.com 2025/01/01 11:01:11 汗青网 心语 参加讨论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其著作《荀子·富国》中记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这篇主要是陈述如何富国强兵的理念。 此段大意是说,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维护国家的和谐安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尽力开辟其它财源,还要时时考量调整各项收支。文中“斟酌”两字,就有反复考虑后决定取舍之意。 “斟酌”为倒酒之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斟”、“酌”二字本意、区别与联系 斟,本意为用勺子舀取,如《说文解字》:“斟,勺也。”泛指执壶注酒、茶,如斟酒、斟茶。酌,从酉从勺,从酉则与酒有关,本意为斟酒,如《说文解字》:“酌,盛酒行觞也。”就是斟酒奉客。可见,斟、酌都有倒酒之意,“斟酌”也用来借指饮酒。如晋朝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斟、酌二字虽然都是倒酒,但还是有区别,倒酒不满曰“斟”,倒酒太多曰“酌”。杯里的酒太满与不足都不适宜,最好是不多不少最适中。故“斟”酒不满就要增加一点,而“酌”酒溢出就要减少一点,因此要反复增减才能把酒倒得刚好,这就是“斟酌”的原意。 “厉王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斟酌”一词最早的出处 “斟酌”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上》:“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召穆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辗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像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后来,文中邵穆公所说的“斟酌”一语,就被人们用来泛指凡事经反复考虑后再决定取舍。(作者:心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如何做到真正的孝顺?
- 下一篇:君子慎独:提升修养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