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快乐只要做好一个字:孔子仁的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25/01/24 05:01:58 天山网 西狄 参加讨论
孔子仁的生活(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德是一种真正体面的生活。快乐的体面生活是人人所向往,也是孔子“仁”的生活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道德的美不是为了得到人人的赞许,而是自己能真切感到的一种身心愉悦。我们在谈论人性美时,应该强调道德的力量是能给自己带来精神的愉悦的这种美感力。我们中国人爱面子,面子就是体面的生活,体面就得要有道德力。我们对道德很执着,这种执着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在生活上,处处能够体现一种自然而然的很放松的精神快乐。孔子讲“仁”,而“仁”的境界就是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仅仅只是自己能够感受,它还能感染别人,互相感染影响。我们今天提倡道德,但有一点不同,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似乎成为具有约束里的禁忌,只强调道德的约束性而忽略了道德的自觉自愿的快乐,真正的道德应该来自人性,这也是道德跟法律的区别。说到人性,道德最能切近人性,并且,人性回归也是道德的回归。回到人性的出发点上。为什么要回归呢?因为社会的发展往往对人性有一种远离。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做好事是为了得到人的赞誉,说明这个人是虚伪的,他的社会属性太重。这不能叫仁爱。 一个人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要感谢,但绝对不愿感恩,因为对方是展示的他的人性美,他给你的是他人性的自然释放。仁的生活首先一条就是快乐,自在、淡定、从容、平和、自然。并且这个快乐来自心灵,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自在。道德却不能保证这种自在。因为道德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事情。道德有约束性。道德有不得不,这说明道德非常接近仁但还不是真正的仁爱。所以孔子的仁还有种和谐理念富有是体面生活的物质保障,但不能说富有就一定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就像有钱不能说就一定高尚一样。因为当富有者为了富有而不择手段时,这理所当然不仅不是体面的高尚生活,而且糟糕透顶。 我们可以说这种“仁”的生活绝对是快乐的,快乐而自得其乐的生活,是自得自在的快乐。什么是相对快乐的生活,它跟绝对的快乐有何区别?可能这种快乐是与苦相伴,因为我们平常人总是带着目的生活,总是通过某种手段,有其十分强烈的功利心。“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你什么时候懂得不忧,就什么时候懂得“仁”的生活。孔子对生命是比较看重的,这点跟佛家和道家不同。这是儒家的积极进取性。孔子“仁”的思想实质上教我们如何快乐生活,它就是一本快乐生活的指南。正因为如此,儒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这跟真正的孔子的仁还是有很多的差距。我们在生活里所谓的儒的思想只是皮毛而已。而这个生命的观念就是生命要顺应自然,顺着自然的道理去开发,并且要充满着情趣和意气去,不加任何造作,这样的生命才会充满生机和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这点跟佛家不同。所以孔子的是赞美生命的。这是他积极性。 孔子是一个性情中的人。他讲这些并不空洞虚妄而是很实际可行的。孔子认为:遇问题不能太操心,太操心或瞎操心也没有用的。你最好凭着智慧,凭着快乐的心态,一种直觉。若要凭单着功利心,计算着成本得失就大错特错了。这也行不通。遇事随感而应,自我调和,一切顺应自然。儒家的“天命之谓性,率性谓之道。”孟子的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他说“人皆有不忍之心,”即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人都会产生恻隐之心,并不是只是他的父母,乡党朋友会有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你看仁爱之心所为完全出自本性,他做了好事,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名利之心,他理所当然是快乐为之。正因为如此,他就做得心安理得。 这就因出了一个“安”字。在孔子的“仁”里还有一个“安”字,(淡定、从容、内心和谐)怎样才能安呢,当然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孔子要人“仁”,追求“仁”的生活。“仁”代表着所有的美德。是美德的集大成。“仁”也不同于爱。因为爱有时表现为人为,爱有私心,比起“仁”爱就显得狭隘。对于安定、淡定、自然和谐,要看从何处来,求安定淡定就是求平衡、调和、为何顺其自然,没有违背自然规律。没违背自然的和谐。天理不是一个客观的道理,是人自己生命里变化流行之理,而欲望是人自己人为形成的,如打量、算计、计较、盘算、安排、设想、有得失利弊好恶等。是人性里直觉随感而应,孔子赞美生活的,所有饮食男女本能情欲,都出自自然流露,并不排斥,若能顺理得中,生机活泼,那是多么美好的事,这时候就是仁的生活。为何人成不了仁呢?太计较、爱盘算、好打算、见利忘仁,使人性里的仁压抑不能释放。所以说,仁本来就是本能、情感、直觉。智慧。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假装和善,这样的人仁德是不够的。)所以仁就是充满了真实情感,活脱脱很有人情味,是一种超越了功利名禄的通畅人生。而不仁则脸上嘴上流露着理智的慧巧伶俐,情感不真实的样子。仁就是这样一个自得满足的状态。有活力且平衡稳定淡定自然的状态。仁还有一点它很敏感敏锐不愚钝,在平静里保持智慧和谐。人怎样才达到“仁”的状态就是平和淡定自然,心里很静并敏锐聪慧。扪心自问,是一种反思仁。仁为何在深夜和白天心境不同,因为夜的静人会反思扪心自问,这是对仁的回归。儒家的修行——就是在静中思仁,仁指向的是内心生活。孔家的生活同道家和佛家不同,它要的是生活的恰到好处。即最自然和谐,最和宇宙自己的变化,“顺天理流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此,颠沛必于此。”不是非得要每次每刻去做那些道德的事。孔家的仁指的是自我。道家佛家跟儒家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因为人们理解和过分的区别分类,比方道家和佛就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只有儒家的思想能跟人民的生活接上轨,这就是儒家发达的原因。所以人民在实际的生活里,体现着儒家的思想。而道家否决却成为纯精神的,可望不可及。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心里应该说是透彻明亮的。小人就有些成问题。所以说“仁”的生活是光明坦荡荡心里亮堂堂。这样,不仅内心明白,脸上愉悦,而且身心一致,内外统一和谐。就这一点就能完全戳穿社会流行道德的虚伪性。 【原题】孔子:“仁”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周易》揭示掌握自己命运秘诀
- 下一篇: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官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