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朱熹《读论语孟子法》溯源


    
    朱熹 (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华书局标点本《四书章句集注》,先是《大学》《中庸》之章句,后是《论语》《孟子》之集注,各书前面均有序文。这些序文有些常人不太留意的区别:《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属于撰作的一家之言,《论语序说》《孟子序说》属于辑纂的众家之说;《论语集注》既有《论语序说》,又有《读论语孟子法》,明显不同于另外三书;《读论语孟子法》辑录的全部是“程子曰”,与《论语序说》《孟子序说》又不一样。这些区别未必很重要,但文本安排既然如此,就该引起朱子学者以及《四书》学者的注意。
    朱熹(1130—1200)所谓“程子曰”,究竟是兄长程颢(1032—1085,明道先生)说的,还是弟弟程颐(1033—1107,伊川先生)说的呢?《读论语孟子法》对此未予说明,更未标注它们出自何处。手头若有包含《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在内的《二程集》,找出它们的原文及其卷次、页码并不难。有感于《读论语孟子法》一直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想把问题变得更复杂一点,那就是既联系《二程集》、又联系《朱子近思录》,呈现出《读论语孟子法》所辑九条“程子曰”的本来面目及其来龙去脉。
    《读论语孟子法》所辑“程子曰”,有八条见于《朱子近思录》。后者是否也是前者的源头之一呢?陈荣捷(1901—1994)的《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指出:“《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以后宋代之《朱子语类》,明代之《性理大全》,与清代之《朱子全书》与《性理精义》,均依此书之次序为次序,支配我国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影响所及,亦操纵韩国与日本思想数百载,且成为官学。在我国亦惟儒独尊,尤以朱子之哲学为主脑。钱穆比《近思录》于经书,不为过也。”因故,我们可对《读论语孟子法》与《朱子近思录》的相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
    古代有过许多《朱子近思录》的集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9册收有三种,当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们如何标注《朱子近思录》各条的出处呢?拿下文将要提到的《朱子近思录》卷3第23条来说,南宋叶采(生卒年不详)集解的《近思录》、清代茅星来(1678—1748)及江永(1681—1762)各自的《近思录集注》均标注为“《遗书》,下同”;对于第41条,以上三书均标注为“《外书》,下同”。《河南程氏遗书》凡25卷(其中有3卷分为上、下),《河南程氏外书》凡12卷。换句话说,仅仅只做“《遗书》,下同”“《外书》,下同”这类标注,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按图索骥的需要。
    相比之下,陈荣捷的《近思录详注集评》较好地起到了按图索骥的作用。该书据《四部备要·二程全书》本,对《朱子近思录》卷3第23、41条标注为:“《遗书》,下同。(卷二十二上,页十四上)”“《外书》,下同。(卷五,页一下)”让人有些遗憾的是,陈著没有出具《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的原文及其卷目,读者难以直观地看到两者的异同。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设想:假如在《读论语孟子法》各条之下,再抄录《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与《朱子近思录》相对应的原文(包括卷次、卷目),效果又会如何呢?于读者,几种文献之间的差异,将会一目了然;于研究者,朱熹与二程之关系,似乎也可得到更深一些的理解。
    以下,就一丝不苟地做这项“三合一”的工作。另外,为便于读者复核,先列出本文的引证书目: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2。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2册,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3。朱熹、吕祖谦撰,严佐之导读:《朱子近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