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揭秘养生真正内涵:“修心”是养生的灵魂
http://www.newdu.com 2024/12/02 12:12:07 东方早报 张其成 参加讨论
周易揭秘养生真正内涵:修心是养生的灵魂(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周易》为代表的国学养生内涵价值判断,即在价值观上有其偏向,不是无原则地号称自己站在所谓“中立立场”。 比如《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对生命有根本的尊重,然而这种对“生生”的奉行却又不是没有价值判断的。《周易》还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继而阐明“不违”、“不过”、“不忧”、“能爱”的导向,只有指向这个标准的“生生”才是《周易》认可的。细分来说,就是“与天地似,故不违”——即不违背天道;“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即智慧圆满成己成物而没有过失;“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即始终处于中和中道,乐观地担当冥冥中注定要承担的使命,于是没有担忧愁苦;“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即对所处的环境有归属感、认同感,宽厚仁爱,有能力去爱他人。 中华传统文化三家中的“带头大哥”——儒家同样重“生”,重入世,持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价值导向集中于当下现实的生命,主张在活着的过程、入世的行动中实现生命主张,体现生命价值。孟子提出“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尊重生命价值,提倡重生和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以享尽天年。与此同时,儒家又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提法,在儒家看来,生命尊严的根基在道德,承载道德判断的精神生命是比躯体生命更贵重的东西。当人的躯体生命和普适的道德价值发生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会“大我”的尊严——即个体生命与“仁”“义”相比,为了取“义”可舍个体的“生”;为了“成仁”可舍个体的“身”。 中华传统文化三家中的“隐逸老大”——道家当然重视生命,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很多天地大道,而遵循这些大道的效果主要有二:其一是“天下治”——天下太平,其一是“没身不殆”——生没有凶灾。庄子更是主张生命至贵,惠子用“樗”来比喻庄子的学问没有用处,说这个大树是“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更看重生命意志的自由逍遥,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甚至高于生命体的工具性价值。尽管如此,庄子所说的生命意志也是有价值判断的,比如“舔痔得车”就绝对不能干,故事中那位得到秦王赏识而得车数乘的曹商,虽未必真给秦王舔舐痔疮了,但他的风骨、生命意志已折断,所以庄子看不起他,因为庄子的风骨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保持精神独立,在有为无为之间,不怨天,不尤人,恬淡自如。 所以,儒家的中庸、立德、修心、尽性、礼乐等,均可视为“修心”,修心立德,是儒者立身的根基,同样是养生的灵魂。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心斋、坐忘等,也均可视为“修心”,洗涤心灵,乐天知命,提升生命境界,是道家处世的准则,同样是养生的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孔子为啥喜欢“嘴笨”的人:大智若愚的仁
- 下一篇:人生自由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