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务实不务虚:何种孝心最令父母安慰


    
    务实不务虚的孝道
    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孝道是要真实不要虚假的,从内心讲,尽孝的动机是为安养父母之身心,而非为了面子及其它虚荣的目的;从事相讲,孝养父母以尽力为优,与贫富无关,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此之谓也。
    昔日孔子亦以此理教导弟子,《礼记》载:子路问于孔子曰:“伤哉!贫也。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心,斯谓之孝;敛手足形,旋葬而无椁,称其财斯谓之礼,贫何伤乎!”
    (啜菽饮水,吃清水煮豆,代指粗茶淡饭;椁,棺材外面的套,有金属制也有木制。)
    子路是位孝子,因家境贫寒,多以野菜充饥,为奉养父母,常往百里之外负米,直到双亲去世都是如此。他曾经跟孔子说:贫穷也很让人心伤啊!父母在世时没什么好东西奉养他们,去世了也没有财力办像样的丧礼。孔子说:即使吃粗茶淡饭,只要尽了力,让父母欢心,就算是孝;能给去世的父母穿好衣服使形体不露,就算没有椁来装殓,只要尽了财力,就是符合丧礼了。
    所以儒家的礼以诚心为要,并不死板于形式,不管是丧礼、祭礼、婚礼,都不是排场越大、花钱越多就越好。礼的形式可以因时代或客观情况之不同而调整,但其实质——诚敬,则永远不变。孔子曾经说过:“夫丧亡,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所以圣贤的思想都是务实不务虚,从来不弄虚作假。就如,对养生与祭祀的问题,古人强调“祭之丰,不如养之薄”,父母活著的时候好好孝养,比死了以后大张旗鼓的办丧事或祭祀好得多。古来被称颂的孝子,都是趁父母在世时竭尽孝养之劳,并非只是体现在执丧尽礼、守孝尽哀等方面。
    再者,古来圣贤评价一个人是否为孝子的标准,不是只观其外在行为,更主要是察其内心。如孟子有位朋友名匡章,亦称章子,因长期与父亲分居,很多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不以为然,不仅“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因为匡章不能尽孝是有特别的苦衷,其父杀其母埋于马栈之下,又将章子拒之门外,他根本没有机会尽孝。所以从事相来看章子虽无孝行,但其居心并非如此,孟子同情匡章的遭遇,了解他内心的痛苦,因此依然待之以朋友之礼。
    圣人乃大仁大智之觉者,唯重真实,绝不被虚假所骗,近观世俗之风,有为父母祝寿而大摆筵席者,名之曰尽孝,实为向众人显示自己之财势,满足虚荣心,而稍有权位者更借此以敛财。若圣贤观之,岂能许以孝乎?
    原题:务实不务虚的孝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