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敬事鬼神:儒家的鬼神观


    
    天地君亲师之神位
    儒家尊奉的天道,居高临下,俯视着世间的万事万物。虽王权也只能屈居其下。《论语》八佾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天道其尊无对,它穿透了王权的政治,所以孔子掷地有声地回敬了他八个字:“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至此,儒者便挣脱开一切的羁绊,达到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
    但在这里,我所要探求的不是孔子所遵奉的天道,而是圣人对待祭祀鬼神的态度。
    《中庸》里孔子有这样的话:“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从中可见孔子的鬼神观。
    对待鬼神,孔子的态度是谨慎的,更不轻以语人。其谨慎表现在:孔子每于斋戒之时,必明衣、变食、迁坐。当祭之时,孔子或有事而没能参与,而请他人代祭,便深觉不得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心缺然,如未曾祭。遂发感叹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对于祭祀时的僭礼行为,孔子的态度更是坚决反对和不可动摇的:三家者以雍徹,孔子讥其无知妄作,嗤其僭窃之罪;季氏旅于泰山,孔子发出了“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之叹。即便是祭祀周公,孔子认为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是不合礼法的行为,于是感叹:禘自既灌而往者,不欲观之。
    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又是敬而远之的。这是源于孔子有着悲天悯人的襟怀。樊迟在走马上任前曾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回答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以为知矣。”这是告诫他的学生,为官者要能把子民放在第一位,能体恤民情,以百姓心为心,如此才能算得上是智者。子路问事鬼神,孔子回答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告诉他的学生,非诚敬足以事人,必不能事鬼神。特别是为官者,更须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如若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则为不智。
    也许正是这种敬神而不媚神,加之以孝悌为本的仁爱之心,儒学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北宋大儒张载曾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往世开太平”的誓言。这就是儒生——一命之士,“他们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胸怀宽广,朝着漫长而充满坎坷的入世之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儒者的仁爱之心,为了这个信念,儒者甘愿尽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孔阳)。历史的书页上,儒生们留下了斑斑血迹: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灭十族的方孝孺,等等。他们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湮没,而是在中国史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