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左庙右学 文事武备:龚鹏程谈当代书院(3)


    传承古代书院之精神
    记者:您刚才提到“传统书院的精神”,能够简单概括一下,这种精神是什么?
    龚:传统书院与学校不同。
    古人之所以在学校之外另外兴办书院,是因为学校是“利禄之学”,是教育国家化的产物。古代的学校无教育,与现在的学校一样,学生入学后,每个月都有考试,也读教科书,练习如何考试答卷。最终,中榜的考生多,学校就有名,与现在一样。
    而书院并不是这样。第一、自由讲学,学生们向往老师的学问品德,“千里裹粮从师”。书院的宗旨,是为了学问而来,蕴涵的自由、个人、公开的精神,非国家化的精神。“白鹿洞书院”曾经代表着这一重要的精神。朱熹与陆九渊曾是最大的论敌,两人辩论过多次,但朱熹任“山长”时,却将陆九渊请到白鹿洞书院来讲学,自己还去听,听完之后,还令学生将陆九渊讲述的内容刻成碑文留在白鹿洞,这太了不起了。后来,王阳明也曾一度主持白鹿洞。这里是朱子的道场,却欢迎论敌来讲学传道。
    书院虽有自己的宗旨,但同时也有会讲制度,鼓励自由的讲学。这有点类似于藏传佛教的寺庙中的“辩经”传统。开放的道场欢迎各方人士来讲论,进行大型聚会,四方会讲,这是传统书院的精神。
    第二、“书院”为何称为“书”院?是因为它是藏书之所。现代的中小学校根本谈不上“藏书”,即便有书,也无人去看。做学问,是书山有路,自行探访,老师只能起到提醒、示范的作用,多半都靠自己来探寻。书院一定要藏书,并养成在“书中自求”的良好风气。这是书院与普通学校不同的地方。
    现在的学校不太强调这一部分。台湾地区的学校与内地大学非常类似,大学进门都是政治人物的塑像,学校里面最堂皇巍峨的是行政大楼。这种建筑格局显然是彰显政治权力为主的区域,并不是以知识学问为主的。而学生教室,与厂房建筑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我在台湾(地区)兴办“南华大学”,在建筑格局上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是学校最大最重要的机构,我为之取名“无尽藏”,寓知识无穷尽之意。“无尽藏”一语本是唐代僧侣类似于“银行”的建制,但我认为钱并不是无尽藏,只有知识才是无尽藏。
    文庙也是一样,一般的文庙并没有藏书。但如果我们意识到,孔庙本身其实是教育场所,就会重视这个问题。我已经将全套四库全书(50箱)放进去了,并计划再运几百箱书过来。
    第三,书院是一种精神,书院要养成学风的研讨。书院的规模通常不太大,与现代学校不同。现代学校规模极大,而师生关系是知识买卖的关系,没有太多的机会互相砥砺了解。书院则不同,师生住在书院,关系非常亲密,书院本身是个生活场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有“拟父子”关系,是整体生命成长的空间。我们要营造这样一个场所,生命与生命之间可以互相对话、互相提升、互相砥砺。我们希望能够藉此恢复中国古代我们景仰的那些师生关系。这样也可以摆脱现在学校的功利性。
    在普通学校中,文凭是“敲门砖”,这样的意图非常明显。我在北大上课,第一堂课就没有期待了,学生进来第一件事不是问这堂课学到些什么、内容是什么,一定先问这堂课如何评分、如何考试,若你的回答与他的想象不符,他就退课了。学生们不是关注老师的学问如何,课程内容如何。老师第一堂课就被兜头一盆冷水,顿失上课的兴趣。但是没有办法,这些都是(普通意义上的)好学生,他们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
    传统之价值,正在于它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之处
    记者:有报导称,您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这是否是您的本意,应如何理解?
    龚:这是我讲的一个意思,它的脉络是这样:现代人总是强调:传统文化有无价值要看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有用。但是,我们都没有想过,传统之所以有价值,可能正在于它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之处。传统文化所提供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等,与现代社会不同,比如现代社会讲求竞争力,但《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不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但恰恰是这些东西,让我们反省时代中的盲点、陷阱,让我们看到时代的局限。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现代的困境,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它可以作为我们反省自身生存处境的桥梁。
    而过去的思路却是反省历史,认为传统有问题,古代有历史局限。老在指责祖先有什么错。看古代经典,如同老师看小学生的作文,看到精彩处圈注一下;看到不满意之处,便认为这是封建糟粕,与时代不符,还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糟粕的划分是以我们自己为标准所进行的判断,当我们面对孔子、孟子、荀子……对他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的时候,难道这不是现代人的虚妄吗?
    文学艺术上的现代主义,是一百年前西方人在反省他们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出现以后,种种人类的不愉快,种种生活上的不舒服,在西方,人们是不断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进行反省。
    而我们却将西方文明当作好的,用其来攻击我们的传统,西方人讲的人的扭曲、疏离、“荒原”状况,我们却不分青红皂白,原样引进,作为现代文明的好的标志。并用这样的思路改造传统的文学艺术。这是错的。
    无论我们怎么讲,我们不是活在古代,我们活在现代。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善我们的现代生活,或则借鉴古代,或则借鉴西方。借鉴西方,要看西方人如何反省现代,一种方式是从切实的体会出发,如食物质量下降、环境质量下降……;另一种是反省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这就要回到启蒙运动,回到工业文明的源头。当时(西方人)认为理性太好了,但理性的、计算的、机械式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真的能带来好处吗?有没有问题?同样,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思路来反省我们的现代社会的问题,对照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很多与我们现代社会不同的价值。
    这个态度,恰好是我和很多研究古典的学者的不同。很多学古典的人是要回到古代,而我是要批判现代,走向未来。我在台湾创办“未来学研究所”就是这个意图。我们活在现代,需要一个更好的未来,但什么样的未来是更好的?这需要更多文化层面上的反思。古代的书院,真的那么好吗?其实未必,但书院中有很多与我们现代不同的东西,是可以帮助我们改造今天我们的教育的。
    所以我反复强调,我不是“拿新瓶装旧酒”,我是通过对“旧酒”的理解,来改造现在这个“新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