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论语心归》之三:静观内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5:11:03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论语心归》之三:静观内省 作者:王曙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壹道曙光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七日甲戌 耶稣2016年6月21日 儒家思想特重“修身”,即身心的修养。“修”是修养,更是修正,即每天去除于自己身心成长与人格完善不利的东西,修正自己身上的错误,洗去污垢,不断更新。商汤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了一句话:“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就是君子要每日警醒,每日检视,激浊扬清,实现自我人格的超越。 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身心修养中的重要一环,那就是内心的深刻反省与内在观照。儒家没有基督教精神中基于上帝信仰的自我约束与鞭挞,《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孤岛上为自我内心的恶念而自我鞭挞的行为,在儒家思想中转化为一个君子为自我人格的完善与生命的提升而作出的自觉的反省行为。儒家伦理虽然不注重宗教信仰上的超越性,更不强调每个人死后在上帝那里所遭遇的令人敬畏的审判与惩罚,但是儒家中的君子的理想人格中同样包含着这种内心深刻而郑重的自我反省,甚至是严厉的自我鞭挞。这种“一日三省”的修养工夫,被儒家看作是从此岸(道德上的现实人格)到彼岸(道德上的理想人格)的必要津梁。 曾子所反思于自己的,是一个人在家族伦理之外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价值传统的传承与践履。“为人谋而不忠乎”?此处的“忠”泛指忠于一切职事,忠实履行自己的承诺,恪尽职守,忠诚不贰。由忠于一切职事,就会自然过渡到忠于国家与君王,就会忠于一切人类伟大的秩序。有一事而不忠,有一诺而不践,则人格即有亏。“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朋友一伦,诚信守约,培养一种超越于血缘关系的相互之间深刻的信赖,这种信赖,推而广之,即构成现代社会的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传不习乎?”则是检视自己是否自觉担当起文化价值传统的传承者与实践者。老师所教的东西,乃是代表着我们珍贵的文化道统,乃是我们赖以维系价值体系的根基所在,这些东西你都拳拳服膺且终身践履了吗?你是否辜负了你本应传承的那个伟大的传统?这种反思,是把一个人的个体生命放到整个人类的文化血脉上去省察,而成就一种自觉的担当意识。 1.6与1.7都强调了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行动的重要性。“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很明显地,一个人只要自觉地践行了孝悌忠信等伦理规范,能够“泛爱亲仁”,即拥有广大博爱的心灵,内心崇尚伟大的道德人格,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在道德层面值得敬仰与肯定的人。在这里,首要的是“行动”,是道德实践,若“行有余力”,才需要更进一步“学文”,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与逻辑的训练。前后顺序非常明确。1.7中则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假如能做到崇仰贤德,孝敬父母,忠于君上,诚信待友,那么这样的人即使从表面上看没有受过任何知识的训练,然而儒家却认为,这样的人已经达到学问的高境界。 人格的自觉锤炼与伦理实践,比知识建构更要紧,这是孔子教育学说的特点,这个特点深刻地影响到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钱穆先生讲到中外教育传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统,即认为教育要着重于纯粹知识体系的传承,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并创造知识。这类以“学统”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欧美近代以来大行其道,一般人认为大学之宗旨即在于知识的创造,在于增进人类各学科的知识。科学之发展即有赖于此种教育传统。第二类是“事统”,即以教人如何做事为宗旨的教育传统。第三类是“人统”,是以全人格培育为宗旨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最高目标乃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自觉道德意识与道德担当的君子。当代大学教育受到欧洲“学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单纯注重知识创造与传承,而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行动能力,更严重忽略学生的人格教育与伦理建设。实际上,知道如何做人做事,乃是更重要的知识体系。儒家所强调的“学”,虽然包含知识上的学习,但更是指道德人格的自我完成。 2014年10月22日于善渊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南史】读经札记:不忘初心,克终厥德
- 下一篇:【钱宗武】《尚书》研究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