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陆儒教复兴之载体及其效用——历史视野下的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52 《宗教学研究》 李华伟 参加讨论
二、历史上儒教的存在样态 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仰他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16]按照这一定义,有无围绕神圣事物的信仰与仪式及组织(或担纲者)则是界定宗教与非宗教的重要依据。由如前所引述的任继愈先生、牟钟鉴、何光沪、孙尚扬关于与儒教相关的定义可知,无论名称为何,其所指称之实质则基本为一。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以来,面对与基督教社会迥然有异的宗教现实,如何指称、定位如前所述的宗教事实就成为不同传教士团体面临的难题。在西方宗教学强势话语权之下,中国学界以西方宗教学概念来切割中国宗教现实,这也是无奈之举。但随着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在学术自觉之际,儒教这一现实得到越来越多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承认。 就儒教而言,可以分为精英儒教(大传统)和民间儒教(小传统)。而两者在教义/神学、仪式、组织方面是贯通的,但又稍有差别。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采取韦伯理念类型(ideal type)的方法,勾勒精英儒教与民间儒教的特征及概况而悬置其历史差异性,而对于精英儒教与民间儒教[17]之地域差异性也忽略不计,特此申明。 (一)精英儒教 就精英儒教来讲,其教义或神学是围绕“天”/“天道”以及道统而展开的,崇拜对象以“天地君亲师”为主,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自然、社区神、伦理政治神(圣贤、帝王、英雄)为辅;主要的经典为四书五经;主要的仪式包括祭天、祭孔[18]、祭祖;主要的组织则依附于从太学-州学-县学到私塾的各级学校中,学官和儒生为其担纲者(carrier)。 就教义来讲,“天”/“天道”、“天命”、“仁”是儒教的核心。仿照道家/道教、佛学/佛教的关系,儒学/儒教的关系也可成立。而儒学可差强人意比拟为儒教之神学(只要我们将其理解为广义的围绕神的学说而非狭义的基督教神学)。而承继道统则是儒生的追求,无论儒学还是儒教仪式均围绕道统而展开。 古代社会中,道统、政统/治统、学统并行不悖也不乏张力。道统是儒教和儒学的重要传统,儒生以道统作为制衡皇权的手段,而“孔庙从祀制即是儒家道统的制度化”[19]。 在古代社会,儒教是一个有严格等级秩序的宗教和社会形态,各级政府长官主祭不同等级的神[20],不可僭越。直到清代,皇帝主祭日月,各级长官主祭不同等级神的制度依然存在,并形成法律条文。《大清律》规定:“凡社稷山川风云雷电等神,及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应合致祭神祇,所在有司,置立牌面开写神号祭祀日期,于洁处悬挂,依时致祭。至期失误祭祀者,杖一百。”[21]即使到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也要祭天以获得政权合法性[22],可惜共和宪政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难逃失败之命运。 精英儒教之祭祀仪式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中自唐代以来,孔庙祭祀列为国家祭祀要典。韩愈有言曰:“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惟社稷与孔子为然。”[23]精英儒教得以千年不衰,实依赖于与政权之密切关系,元代的曹无用总结了孔子之教与帝王之关系,至为精当:“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远;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教不能及远,无损于道;政不能善俗,必危其国。”[24] 总体而言,精英儒教逐步形成一套礼制秩序和伦理秩序,三纲五常以及人生丧葬仪式等礼仪制度,所以又被成为礼教。由于与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亲和性,儒教依附于政治制度而存在,是为弥散型的宗教形态。 (二)民间儒教 但精英儒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贯穿到民间,形成民间儒教。民间儒教为精英儒教的具体而微者,但基本理念与部分仪式是一致的。比如,教义或观念上以敬天法祖、祖先崇拜为中心,仪式和礼仪上以祭祖(可分为家祭、祠祭、墓祭)为核心,组织形态以家族、宗族为代表。而以家族、宗族为承载者,理念和仪式都通过家族、宗族体现、表达、外化出来。家族的家谱、宗祠、祠田等则是民间儒教的物化形态和载体。家族、宗族在宋代以来逐步制度化,其中相应的理念和组织形式来自儒教大师的《朱子家礼》和《吕氏乡约》甚至皇帝的圣谕[25]。 (三)精英儒教与民间儒教的互动 精英儒教与民间儒教,大传统与小传统共享基本的教义如“天命”观[26]、“敬天法祖”等。一些仪式如祭祖仅有繁简之别而无本质差别,但精英儒教的祭天、祭孔仪式[27]却是民间儒教所无的。祭天仪式被皇帝垄断,祭祀、封禅日月山川也属于皇帝的特权,不得僭越。而祭孔仪式则止于县学,仍属于精英儒教之内容,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关系。但精英儒教与民间儒教之间存在贯穿与互相转化的机制,使之历久弥新,历两千余年而常为常新。 精英儒教与民间儒教互相支持,精英儒教从民间提炼而来,也辐射到民间、渗透到民间。而民间儒教由于不依附于政治而相对自治,所以生命力更为持久,故而精英儒教常有礼失求诸野之举,以丰富自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