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留给我们什么?(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53 http://www.laozi.net 张京华 参加讨论
诸子'学术阶梯'现象基本上可以借用'共时性存在,历时性展开'一语概括,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着先秦诸子争鸣的实质和特色。无论三家学说代表哪一社会层面,都不能绝对判断三家的正确与错误。孟子抵拒杨墨,荀子非毁孟子,韩非又超越荀子,都是因其所明所见不切实际的缘故,而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仍旧是以罢黜百家之名,而行包纳百家之实,有所谓'阳儒阴法'诸说。借喻一农学术语,三家就像是在轮流'休耕',至其建立学说体系的基础,则是同一处地面。 然而庄子却与此不同。作为哲学家,庄子所建立的房屋是一座空中楼阁,那是一个完全由逻辑、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纯哲学体系。司马谈所说'道德',学术界已有一致看法,认为它指的是秦汉之际的黄老道德家言,与《老子》、《庄子》本义均有较大差别。在儒、道、墨、法诸家学说中,庄子不仅明显地不同于儒家,甚至也不同于道家中的老子,不同于秦汉之际的黄老道德家言,不同于魏晋时期的玄学。 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但是他探求的结果却是否定人生、否定社会,所谓生不如死、无用为用。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认识论,但却不应是人们常说的'相对主义',因为'相对主义'是从负面反对是此非彼的形式逻辑,而不是从正面有所建树。从前胡适先生著《中国哲学史大纲》,首列老子,其次讲孔子。牟宗三先生称之为'无头的哲学史',因为老子是负面的,孔子是正面的。冯友兰先生著《中国哲学简史》,改以孔子为首。其实老子并非负面的,但作为一个哲学家,其学术目的确实在于正面的建树,而不在于负面的否定。庄子自有其正面的建树,因之也是他主要的建树。出于种种原因,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庄子的关注往往集中在人生观、社会观与'相对主义'认识论方面,以此作为对现实社会与儒家正统思想的补充、调给。但庄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实在于形而上学纯粹抽象思辩的本体论哲学。庄子是以抽象思辩的本体论来实现他对于世界万物的根据与规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也正在于他对本体论的独特阐述。 儒、墨、法各家虽然也有自己的逻辑、概念和抽象理论,包括天道观和本体论,但是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不能没有倾重。无论各家在理论上的构造如何庞大,以至发展为宋明心学、理学,如前所述,既然其学说体系是建立在现实的'地面'上的,那么它最终仍要以现实作为依据。现实是绝对的,而理论在此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特别是儒家,其所谓现实实际仅指人道、人文,而非天道,所谓'天道远,人道迩'。由孔孟荀儒家与庄子道家二者比较而言,则二者正相对立。孔孟荀以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立足现实,注重人生和政治实践,为建立完备、自洽的人道体系而不惜假名于天道。庄子以自然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其否定人生与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就孔孟荀来说,理论服从与现实;就庄子来说,现实服从于理论。 开放和封闭最初是热力学中的概念,近来被用为政治名词,并被赋予了或褒或贬的含义。在哲学分析中,如果我们可以将'开放'理解为存在内在矛盾的体系、将'封闭'理解为内部自洽的体系,那么所有哲学家都是追求封闭的,儒、道、墨、法均不能例外。人类大脑中的思维结构也常常倾向于封闭,但是我们所置身其中的宇宙到底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至今没有结论,现代物理学的研究认为各项数据均介于封闭与开放之间。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于儒家与道家体系封闭或开放的讨论,反过来说,对于儒家与道家封闭或开放的讨论还将有助于现代物理学对于宇宙性质的思考。 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是由父子间的生物亲子关系中推导出来的。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父子'到'君臣'这一推导过程,明显是不合于逻辑的,是独断的。以独断概念作为绝对本体,所以我们说儒家的封闭体系是人为的封闭。 庄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无','无'既是世界万物的绝对根据,同时也是无根据,是对绝对根据的否定。庄子的封闭体系由此走向了开放,所以我们说庄子哲学体系是始料未及的开放。 学术界早有人批评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内在矛盾,这一点曾使我们有些困惑。既然庄子号称'绝顶聪明的人'(郭沫若《十评判书·庄子的批判》,科学出版社1956年新一版),那么他的内在矛盾该是不待人指出和批评的。实际上我们发现在《庄子》书中不仅处处充满了内在矛盾,就是一般性的疑问也以《庄子》提出的最多,而这原本是哲学家的大忌。比如孔子,无法证明的事情他就不言,非说不可时就以可理解的方式加以解释,总之不超出常识常理,可证易证。庄子走了一条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路,就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无奈地、或者说有意地安置了许许多多疑问和矛盾。庄子哲学的最后结局仍然是矛盾。从主观愿望上说,我们说庄子是出于无奈或是出于有意,含义都是一样的;从结论上说,我们只能说庄子最终告诉我们的就是矛盾,而时至今日我们并不能从最大尺度上、从哲学抑或现代科学上予庄子以评判;从精神理路上,我们说庄子的哲学追求还没有完结,他是以没有完结或者说不可能完结为目标的,所以他必然是'往而不返'、一贯到底的。 我们说他往而不返,一方面认识到他对于纯哲学抽象思辩涉足之深,一方面理解他之所以实际境遇最差。庄子与众人的不同古今均有明示,《庄子·天下》称之为'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独与天下精神往来',司马迁称之为'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鲁迅称之为'度越晚周诸子'。度越晚周诸子,意犹独与诸子不同,其不同之处主要便是他独特的精神理路,其中也包括他的语言。 庄子阐述哲学思想时,有其独特的语言,具体说来包括相关联的二方面含义:一为从本体论上讨论语言,即所谓'言不尽意',在此语言已具有本体的意义;一为从行文风格上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即后人所习知的'三言'(卮言、重言、寓言)、'得意忘言',在此语言仍为工具、手段。庄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为'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于是他便'正言若反'。'正言若反'较之老子的'不笑不足以为道'更为复杂,因为在庄子严肃地宣教某件事理时,他其实可能是在否定它;而当庄子全不经意地提及某件看似离奇的事理时,他实际上可能倾注了极大的关切。这使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甚至不能从纯粹学术上解读庄子。 在此也许我们可以设一命题,就是:越是与人的日常感觉经验相乖悖的思想,或越是在古代社会被认为荒谬的思想,就越是在现代社会具有价值。由此命题引出的结论就是:因为儒家是贴近人文的,所以易于为古代社会所接受,而使现代人感觉索然无味;因为庄子是超感觉的、矛盾的,所以为古代社会所误解,而使现代人感到趣味横生。 这趣味我们理解主要仍在于终极原因方面。在此我们有必要涉及近年来的一个话题,即关于'哲学'的讨论,大意以为'哲学'一语系自西方照搬而来,与中国古代原有丰富的学术内涵有很大不同。如吴光明认为庄子只有'哲思','哲思'是将逻辑、分析显明于见解、论说、察悟和处事之中,浑然成为一体,而'哲学'是西方的特有概念(吴光明《世界哲学家丛书·庄子》,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出版)。葛兆光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和思想是否能够被'哲学史'描述,严格沿用西方哲学现成术语的内涵外延而不加修改,实在很成问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又见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高峰《大道希夷:近现代的先秦道家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但中国传统学术概念如何规定,学者们多未能形成规范,而就我们对庄子的理解,庄子关于纯哲学本体论的探讨仍然可以用西方哲学的一些主要概念,比如哲学、本体这样的概念进行阐述。这同时也可以说明人类关于纯哲学本体论的追求是有共同性的,这就又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哲学思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 下一篇:海内十洲三岛记—蓬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