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庄子留给我们什么?(4)


    '无无'也仍然是有。'无无'是在'无'之上又加了一个'无',这就还是有'无',就还是有。按照'有不能以有为有'的道理,'无'也不能以'无'为'无'。'无'不能以'无'为'无',所以'无'就必须是一种绝对不存在,绝对无规定性,完全是宇宙万物的重合为一,天人关系的重合为一。因此第三,无是任何东西都不存在。
    任何东西都不存在的'无',无有,无无,无形,无名。既然连自身的存在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无'在认识上和表述上也就是不可认识和无可表述的了。所以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根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庄子哲学最终要探讨的问题。从宇宙论到形而上学,从无限的'有'到绝对的'无',至此,庄子最后完成了他哲学本体论的追求。'无'就是存在的最终根据,就是天地万物的最终根据,就是生命的最终根据。
    先秦诸子中儒、墨、名、法诸家,都各有辩资,但是在逻辑思维方面最有成就的仍属法家的韩非和道家的老庄。先秦诸子在逻辑思维方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形式逻辑的层次,第二即老庄被称为朴素辩证法和'相对主义'的'相反相成'的逻辑思维层次。第三是老庄用以论证抽象绝对的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层次。形式逻辑讲求矛盾律、排中律,法家的韩非与儒家的孟子均在此层次上构建学说。相反相成的逻辑思维层次就是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互为成立的条件,同为相对而存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层次是说逻辑中的概念具有绝对无条件性,对此老子和庄子都有很多论述,而学者每对此分辨不清。
    《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有无、难易、长短等概念均为相对概念。
     《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大'是至大,'无'是无对,也就是绝对。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无所不形,无所不象。有形同于无形,有象同于无象,至大而无对,孤立而自存,故曰'大象无形'。
    又如《老子·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生二'的'二'是指阴和阳一组概念,而阴和阳不能取代为'有'和'无'。因为'道'本无名,无名而强名之,于是有'一'。'道生一'的意思,是'称为道,于是有了一',不是'道'又生出了'一',所以'一'就是'道','道'就是'一'。'一生二'是'道'分出阴阳。'二生三'是'道'与'阴阳'合而为三。在此过程中,唯独没有'有'、'无'的出现,原因就是'道'就是'有',也就是'无'。'道'与'有'与'无'本是'同之又同','道生一'也就是'有生一',也就是'无生一'。'道'与'有'与'无'是同一的,所以'一生二'的'二'才只是阴阳,而不是'有'、'无'。
    与上述三种思维形式相对应,'有'与'无'也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普通意义上有没有之意。其二是相反相成意义上有无可以相互消长但不能相互取消之意。其三则是双方完全同一。'大象无形'一语中的'象'和'形'代换作'有'和'无',就成为'大有即无'。绝对的象,无所不象;无所不象则无所谓象;无所谓象则无象,故曰大象无形。同理,大有者无所不有,无所不有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有则无有,故大有则无有,大有即大无。
    比较老庄二人,老子之学多在相对的逻辑层次上,庄子之学多在绝对的逻辑层次上,老庄由此而分判出高低。在逻辑与概念的严密,推理的认真,因而也是在哲学追求的执着上,庄子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与西方哲学比较,庄子不是唯理主义的,也不是神秘主义的,但西方哲学传统中无论是以理性著称的,还是以神秘著称的,都绝少有人能够企及庄子。
     三 庄子的宇宙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所普遍接受的宇宙概念,出自先秦诸子中的尸佼。《尸子》中定义宇宙概念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此外,《管子·宙合》中说:'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这里所讲的'宙合',也就是'宇宙'。《墨经》中说:'宇,弥异所也','宇,东西家南北'。'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莫'同暮。'家'是居中的意思。'久'即宙。《墨经》中的'宇宙',也就是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的时空。《管子》的解释是形象的,更加直截了当地把宇宙比做'橐'和'裹'。很显然二书中的宇宙概念和《尸子》中的宇宙概念是一致的。
    汉高诱注《淮南子》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延用了《尸子》中对宇宙的定义。自高诱以后,包括《三仓》、《玉海》等字书、类书在内,解释宇宙一词基本上均用这一旧说。由于从西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儒家学说又实际上涵括了各家学说,因此《尸子》中的这一宇宙概念也可以看作是儒家所持的标准解释,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四方、六合的概念与汉以后儒家所乐道的八卦、五行学说有十分一致之处。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一定义简练、明确,易于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吻合。但是,这一定义实际上只是限于对宇宙外在形式的表述,而与宇宙的真实本质相差甚远。和这一定义不同,《庄子》的宇宙概念内在而丰富,虽然不易于训读,难于理解,但却更加接近宇宙的实质。
    《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马叙伦《庄子义证》认为此处有佚文,'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一句,当作'有所出而无本者有实,有所入而无窍者有长',本是两句。则此定义的完整表述为:
    '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本者有实,有所入而无窍者有长。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剽,末也。本剽就是本末。实是实体,有实就是有质量的实体的存在。接连三次重复讲有实,是出于肯定和强调。有长是和有实相对称的。有长的长,可以析为三层含义,一是时间的长,即时间的延续性;二是长短的长,即物质具有长短的广延性;三是指长短,代指重量、大小、密度、位置、形状、能量等各种度量,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度量。从文意上看,有长不应是指某一具体度量,而应是泛指'实'所具有的全部外在属性。
    定义的第一句,'出无本,入无窍':'出'、'入'之主语为宇宙,即物质的客观存在,因不易于描述而省略。'出'、'入'意为物质的存在体现为物质的运动,物质的运动产生出空间时间。'无本'意为物质的存在在空间上没有最初的起点,'无窍'意为物质的存在在时间上没有最后的终止。
    定义的第二句,'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确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有实'、'有长'。'有实'意为物质的存在在空间上有其实体,'有长'意为物质的存在在时间上有其广延性。但物质的存在与物质的外在属性无关,'无处'意为物质实体在空间广延性上没有一定不变的静止形态,'无本剽'意为物质实体在时间广延性上没有起点和终点。
    '无乎处'与'无乎本剽'的'无',意为没有,没有定处和没有本末。这是从一般的否定意义上讲。但'无'字后面又加有一表示语气的虚词'乎'字,成为'无乎',则又可有二意。其一意为无意义、无所谓。物质实体的宇宙虽然存在,但一切度量和外在的描述都不绝对和不真实,所以不管有没有'长',也不管如何'处',都没有意义。其二意为不知、不可知、不得而知,即否定主客体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从认识的主体上看,认为宇宙之'实'究竟如何人类不知、未知或者不可知。
    定义的第三句,'有所出而无本者有实,有所入而无窍者有长':重申上述含义以示强调。肯定有实、有所出,否定有处、有本;肯定有长、有所入,否定有窍、有本末。一肯定一否定,用意很明显,就是强调物质的存在是根本的。时空的广延性虽然存在,但却不是根本的,而是外在的,是物质的外在属性。这外在属性是可变的,没有绝对的尺度,只有相对的变化。
    定义的第四句,'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给出最后的定义及主语。此定义的标准陈述(直译)为: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
    '宇宙'一词在《老子》中不见,在《庄子》中见于《庚桑楚》、《齐物论》、《知北游》、《让王》、《列御寇》五处。现代学者在解释庄子的这一定义时,几乎全部是用尸子'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的旧说,有人甚至明确地说庄子的定义就是尸子的定义,这种解释来源于晋代的郭象。在郭象的《庄子注》中,他解释道:'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实际上是用尸子的定义取代了庄子的定义,庄子的定义由此埋没不显。
    然而庄子的宇宙定义显然与尸子有着很大的差异,初看起来,庄子的宇宙定义甚至是十分古怪的。
    现代学者首先是把庄子的定义解释为时空,认为'有实而无乎处'就是'四方上下',就是空间;'有长而无本剽'就是'往古来今',就是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庄子的定义都与尸子太不一样了,虽然庄子在提出自己的宇宙定义时,不能不涉及时空框架,就是我们现在对庄子进行诠释也不能离开时空概念。但是显然庄子是有意避开这个概念的,他完全不在意'四方',也不在意'古今'。
    由于西方文化传统谈宇宙必谈时空,所以学者论中国古代的宇宙概念,也都向时空处解释,并且认为中国古代较早提出时空概念是一大进步。但是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方面素有悠久的传统,早在殷商,已有关于'四方'的十分清晰、甚至是十分系统的知识。同时中国古代还有鲜明的理性传统,直到孔、荀时期,理性传统的巨大影响依然历历可寻。由此反观尸子的宇宙定义,一方面我们知道有关'四方'、'古今'的概念应是早在尸子之前中国人的普遍观念,由《管子》、《墨经》含义相近的宇宙概念可做一旁证。另一方面,由时空框架解释宇宙的思想并不是没有弊病的,'四方'、'古今'的概念并不十分完美,这一点也已由现代物理学所证实。
    现代科学最重要的原则是实证,对此先秦学者也有认同,名学的讨论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实证问题,如司马谈《六家要指》所说:'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与名学不同,战国末期的集大成学者荀子从另一方面讨论实证问题,提出了'循天官'的理论。'循天官'就是依循人的自然感官感觉,一切是非争论都由此来判定,包括人事,也包括天象。在古代社会,'循天官'无疑是一种最佳方案,但是它不是永远正确的,因为人的感觉会有偏差,就像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大地不动、天体围绕大地旋转一样。
    庄子的思想不是实证的,但是他却发现了'循天官'的不可信。在庄子的宇宙观念看来,四方与古今,或者说空间与时间,对于探索宇宙本质而言,都是不足道的,以为它们无关于宇宙的本质,从属于宇宙的本质。
    其次,现代学者把庄子定义中的'无乎处'和'无本剽'解释为无限,有人甚至认为庄子提出无限是相对于尸子的又一进步。无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与时空观念一样,第一是普通的、由来已久的,第二不是绝对正确的。况且无论从字义还是从理义上讲,'无乎处'和'无本剽'都不能理解为无限。依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解释,'无乎处'和'无本剽'意为'宇虽有实,而无定处可求也';'宙虽有增长,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处'字在《庄子》书中常作'居处'、'处所'讲,'无定处可求'是说宇宙没有固定的处所可被人类认知,而不是没有边际。
    由此而言,庄子的宇宙定义不仅不是阐述时空、无限,恰恰相反,庄子明显地是在回避时空、无限,或者说是反对时空、无限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