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物质生产 >

平湖土布文化溯源


    
    平湖位于浙江的最北端,与素有“衣被天下”美称的上海市松江区毗邻。历史上聪明勤劳的平湖人民过着男耕女织的小农自然经济生活,农家妇女几乎人人会摇花织布。平湖土布不仅成了当地服饰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且享有盛名、远销全国各地及国外。
    平湖种植棉花,纺织土布,已渊源流长。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木棉,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今沿海高乡多植之。”明天启《平湖县志》载有,“棉花为蚕桑之外又一大利。”
    从以上历史记载足以说明:平湖种植棉花、纺织土布起源于宋代,由松江乌泥泾传入,松江乌泥泾正是对中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黄道婆的家乡。
    追溯平湖土布的发展历史,其最鼎盛繁荣属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平湖土布不仅解决了平湖人民的穿衣问题,而且成了平湖人民经济收入的一行支柱产业。
    当然,平湖土布能以其独特的势头迅猛发展,这与平湖人民数百年来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积累以及聪明智慧的注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平湖人民在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的生产史中,谱写了一曲平湖土布文化的赞歌。
    1、平湖土布与经济繁荣。明代平湖已有织机5万余架,摇车、缚车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纺织工具,有的人家摇车有3-4架之多。所以,不论春夏秋冬,从姑娘、媳妇,到老年妇女,人人参加到种花、纺纱织布的行列中,真如有诗所写:“比户操作,日机夜纺,轻纨素锦,日工自盛。”平湖土布家庭手工业的日益昌盛,土布花色多样,质量上乘,使平湖土布的卖买交易也日趋兴旺繁荣。如《平湖县志》载:“明中叶以后,新埭已成为商业重镇,‘饶鱼米花布之属,徽商麇至,贯铿纷贸,出纳雄盛。”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平湖纱布庄、春张店、印染店更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纱布庄即庄主一方面雇佣纺织能手,开办手工织布庄,另一方面把大量纱发放给农妇,让农户拿回家织成布匹,再交回布庄按质论价。布庄则按品种、规格、花样分别打成100匹、500匹、1000匹的捆包,挂上牌号标签,销售给客商。当时平湖纱布庄已不计其数,单开设在新埭的分庄就有5爿,只恒泰祥布庄一家就拥有资本8000银元。春张店即专门制作缚车、摇车、布机等纺织工具的店。因平湖土布生意红火,声名远扬,不仅销往上海、福建、江苏、安徽等全国各地,还远销海外。十九世纪初,法国的绅士们就以穿着中国土布服饰为时髦,在雨果的小说中竟也有对中国土布衣着的描写。
    2、平湖土布与民间工艺。平湖人民制作土布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她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掌握了许多民间技艺,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平湖祖辈的织女们能巧夺天工,依照远古时代“绳纹陶器”上的几何图案,创造出了一种名谓“芦席布”的土布花样。二十世纪60年代的农家妇女们更是心灵手巧,她们可凭一只小小的布角头,会别出心裁地编成无数只土布图案。如做被单、被夹里的有白底大列条、大方格布;做被面、袱、兜头巾的有蓝底各色格子;做男衬衫的有小白格、蓝白格、平芦席;做女衬衫的有横芦席、四镶芦席;做男两用衫的有赤豆布、暴眼芦席;做女两用衫的有踏布、空心芦席;做男女裤子的有一水清、陪纱布等等。
    平湖土布可谓变化自如,品种繁多。但要织成布匹,需要从一般性的轧花、弹花、搓棉条、摇花、缚纱、缚纱如蛹、浆布,一直到复杂的经布、盘布、接机头、织成布共十几道工序。单说经布,民间有句俗语说:“官清及勿牢机清”。一般机筘有15、16、22朝,一朝25细格,每格穿上下两根纱。经布几只筒管,几码布、共几个头,必须算好。如白匹布16朝机筘,装25只筒管来回经16趟,计800个头,算好头后才能装筒管经布,有图案的布,按算的方法配色装筒管,如稍有差错就织不成布。
    清末以来,平湖还流行着一种制作考究、工艺精湛的拷花布,拷花布即在白匹布上烙上各种图案,如娄志礼开设在平湖西大街的娄昌印花坊,专门从事拷花工艺,图案有“凤彩牡丹”、“狮子滚绣球”、“鸳鸯嬉荷花”、“龙凤双喜”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浙江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获得殊荣。
    3、平湖土布与民间文化。平湖人民在栽种棉花,纺纱织布的生产过程中,创造性地总结经验,通过口耳相传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民间谚语、民间谜语、民间歌谣、泖水田歌等。形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如描写种棉花的谚语有“只有懒人,没有懒地”、“棉苗发得早,多结伏前桃”、“伏天棉花锄八遍,绒细好纺多出线。”民间谜语如唱棉花的“象桃勿是桃,肚里长白毛,剖开肚子看一看,里面还有小黑枣”,唱轧花的“脚踏小木桥,手里曳曳勺,珠珠粒粒抛。”民谣如:“别人削花,伊呀吃茶;别人捻花,伊呀肉麻。”八月中秋拜月:“月公公,拜三拜,棉条好摇布好卖。”
    泖水田歌如《削花经》:
    正月削花头一朝,七月削花黑啾啾,
    小姑娘打扮买香烧,大男小女刓刓花头,
    初一烧起烧到正月半,刓得花头桠桠报,
    红灯扯起半天高。铃子长到边根头。
    二月削花暖洋洋,八月削花花登台,
    大妈阿婶去烧香,北天堆起乌云来,
    河干水浅田难种,天啊天,绷介末勿多日,
    求签问佛种花秧。望伢早晚铃子一齐开。
    三月削花是清明,九月削花象雪球,
    蚕豆小麦碧波青,大妈阿婶忙悠悠,
    挨家拣花留花籽,岸头上叔叔伯伯人人话,
    拱开叶子种花秧。今年棉花到有十成收。
    四月削花两台头,十月棉花白飘飘,
    青草堆起脚馒头,大小棉花上蒲包,
    削花格阿姐真苦恼,大的棉花装苏州,
    肩胛上背把小锄头。小的棉花上松江。
    五月削花三遍头,十一月棉花上轧车,
    削脱青草高蔓头,半爿肉子半爿花,
    今年棉花还算好,抽抽搓搓成条棉,
    明年还要多种点。拖拖曳曳纺细纱。
    六月削花象火烧,十二月棉花上布机,
    十爿棉花九爿焦,织布娘子笑嘻嘻,
    天阿天,奈落介三个月月麻花雨,
    一日一夜要织三匹长头布,
    让伢小姑娘啦棉花只当象浓粪浇。
    大男小女有得着新衣。
    平湖人民在数百年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
    数不胜数的民间谚语、民间谜语、民间歌谣、
    泖水田歌等,在此难以一一列举,上述所引可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既音韵和谐,易于记忆,又能表达智慧和深邃内容的谚语、谜语、民谣、田歌,平湖人民既可在劳动中自娱自乐,又为指导生产提供知识性、哲理性和实践性,是当时最普及最朴素的科技课本。
    4、平湖土布与民风熏陶。过去,平湖土布纺织的广泛性,达到了家家户户,农村妇女个个以摇花织布为业,女孩子在母、嫂的指导下,7岁学摇花、14岁学织布。学会后就自己织布备嫁妆,成亲时要送公婆一床被头,给新郎做鞋子,给姑叔送汗巾。
    当时,摇花织布不仅是农家的家常事,而且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廉陆稼书的夫人也亲自纺纱织布。陆公在嘉定离任回平湖泖口时,有民谣唱为证:“陆公归舟何所装,图书数卷机一张。”
    平湖土布的纺织,造就了平湖人从小热爱劳动,孝敬长辈,爱抚姑叔的民风民俗,经布时还相互探讨、帮助,形成了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传统道德风尚。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不再束缚在几亩土地上,纷纷进厂、进城工作,衣着也不再是世世代代穿惯了的家纺土布,而变得丰富多彩。平湖土布的纺织已越来越少,摇车、布机等纺织工具有的已敲掉烧饭,有的被束之高搁,土布纺织的传统工艺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