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物质生产 >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典籍(二)


    
    宋、元、明、清时期,江西是我国著名的造纸和印刷中心,因而记载江西地区造纸技术的书较多。《江西省大志》中有《楮书》一篇,为陆万垓所增补,专门介绍江西的造纸。篇中首先指出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在江西南昌府及广信府设官局造纸,最初主要以楮皮为原料。接着列举了当时江西以楮皮、藤皮、竹子为原料而造出的近30种纸的品种和名称。最后详细叙述了造楮皮纸的工艺技术。这是有关江西造皮纸的较为完整的技术记载,反映了广信府的实际情况,很有价值。
    《天工开物》撰者宋应星,江西奉新人。历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亳〔bo驳〕州(今安徽毫县)知州。
    全书18卷,系统论述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其中《杀青》卷介绍了竹纸、皮纸的生产过程,附有生产设备操作图。关于竹纸的制造,可谓是最早的系统叙述。
    这部书写于分宜任上,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在友人涂绍煃(字伯聚)帮助下刊刻。明末书林杨素卿刻成坊刻本,在清初经修版后重印。十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引起外国科技界的注意。1771年日本出现了翻刻本。19世纪上半叶,《杀青》被译成了法文、英文。在国外,被公认是一部关于造纸技术的权威著作。1952年,又被译成日文,1966年,再次被译成英文。目前,国外凡研究造纸史的,无不引用这部著作。
    《三省边防备览·山货》《三省边防备览》的撰者严如煜〔yu育〕(公元1759—1826年),字炳文,清代溆〔xu叙〕浦(今湖南溆浦)人。试举人方正科第一,授知县,累官至陕西按察使。本书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写成刊行,有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来鹿堂藏版重印本。所谓三省是指四川、陕西、湖北。
    全书14卷。卷十讲山货时介绍了造纸,主要是陕西的洋县、定远、西乡等地造竹纸的技术。在书中,作者强调设厂造纸时选择厂址的必要性,介绍陕南造竹纸的全部生产过程,同时还反映了陕南纸厂中出现的雇佣情况。书中说,仅西乡、定远、洋县三地就有纸厂140—150座,“厂大者匠作佣工必得百数人,小者亦得四五十人”。
    《造纸说》清人黄兴三(约公元1850—1910年)撰。据作者称,此书系“钱塘黄兴三过常山,山中人为道其事(指造纸),因详摭〔zhi值〕其始末为之说”。书中记录的是当时浙江常山一带造竹纸的技术,但对工序的技术细节的记载则很简略。其所记述的与《天工开物》等书基本相同,其中也有不同之处,如“曝日”(即自然漂白)一项不见于《天工开物》。有些地区确实有这一工序,目的在于使纸料受日光漂白,以增强其白度。
    此书曾收入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邓之诚的《骨董琐记全编》中。
    《格物中法·纸属》《格物中法》的撰者刘岳云(公元1848—1917年)字叔俯,清代宝应(今江苏宝应)人,长于格致天算之学,兼通西法,著述很多。
    全书24卷,分五行、木部、蠕动、机巧、神化等部分,以引征古籍为主,也包括作者的见闻,含有不少科学史料。卷六木部中有一栏《纸属》,专谈造纸,除引用一些前人著作外,还引用一些地方志中有关造纸的资料。应指出的是,书中引用的某些著作,如《天工开物》,在当时极其少见。再如《造化指南》,至今找不到原书。
    《格物中法》刊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纸说》撰者胡韫玉(公元1879—1947年),字朴安,安徽泾县人,生于清末。他参考一些历史文献并耳目所及,写成长篇的《纸说》,记载了安徽泾县等地出产的宣纸的制法。宣纸是我国名纸之一,清代以前很少有人谈及,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由胡韫主记载下来。
    《纸说》分十部分:正名、原始、用料、详品、稽式、染色、辨明、分地、考工、故事。另附:纸工、宣纸说。它是从苏易简以来讨论纸的最全面的著作,对以前所积累的资料按传统方法作了概括,但是没有谈及20世纪初在新疆、甘肃等地发掘的古纸。书的附录部分《宣纸说》中,作者叙述了宣纸自唐以来的历史沿革,在对泾县枫坑、大小岭和泥坑产纸区进行实地考察见闻的基础上,概述了以皮纸为主的宣纸制造过程。
    该书收入1923年作者自刊文集《朴学斋丛刊》第三册。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典籍中,特别是地方志和笔记杂著中,也保存了许多关于造纸的资料,因篇幅所限,不再列举。此外,还有些著作,如旧题明代项元汴(字子京,著名书画收藏家)著《蕉窗九录》,卷首用很大篇幅论纸,又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也有论纸的内容,都毫无新意。所以均不在此一一介绍。
    20世纪30年代以来,记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的专著逐渐多起来。如1935年南昌人罗济自刊的《竹类造纸学》,全面而详细地叙述了江西著名产纸区——铅山竹纸土法生产技术,特别记述了作者使用黄蜀葵黏液作纸药的成功经验。1935年春,福建人林春和对福建各产纸区作了调查,详细记录了当地造纸历史沿革,纸的种类、产量、原料、设备以及造纸方法等。1941年,该调查报告用福建竹纸排版问世,并附以插图,名曰《福建之纸》。与《福建之纸》同类的另一部书是《四川手工纸业调查报告》,由调查人钟崇敏、朱寿仁、李权编著,1943年出版,主要介绍四川各地手工造纸情况。此外,云南、浙江也有手工造纸的调查报告问世。这些手工造纸调查报告,使我们获得大量生动的感性认识,成为研究我国造纸史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以外,清乾隆、嘉庆之际(公元1736—1820年),民间画工仿宫廷画师画法绘制的24幅工笔画,曾由在华西洋人带回欧洲,现藏德国。这批组画系统描绘竹纸制造过程,是比较少见的。1952年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的《18世纪中国造纸图说》(ChinesischePapierma-chereiim18JahrhundertinWortundMild)德文版,发表了这批组画的黑白照片,附简短说明。1993年德国柏林科学院出版社又发表彩色照片版,附研究论文,题为《18世纪中国造竹纸图说》(ChinesischeBambuspapierstellung.EinBilderalbumausdem18Jahrhundert)。这批画及其技术内容于19世纪初在欧洲产生过影响。笔者也曾对这批画作过研究,但中国国内还很少有人注意此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