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物质生产 >

古人如何给土地施肥


    
    说起古人给土地施肥,自古有“惜粪如惜金,用粪如用药”的说法。施肥,提高土地的肥力,是一项增加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环境的重要举措。肥料,则是多种多样的。肥料的加工过程也很复杂。
    施肥是给作物生长创造良好土壤环境的另一重要措施。我国农业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是以恢复和培肥地力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地力的恢复,在撂荒制下,完全依靠自然的过程;在休闲制下,已有人工干预的措施,如在休闲地上芟〔shan山〕除草木,并用水淹或火烧,使之变成肥料。我国何时有意识地施用肥料,还有不同看法,但施肥受到比较普遍的重视,显然是连种制开始代替休闲制的战国时代。当时人们要求“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施肥)灌”(《韩非子》语),而“多粪肥田”已被认为是“农夫众庶”的日常任务了(《荀子》)。汉代人又把施肥和改土联系起来。宋以后,随着复种制的发展,人们对施肥的增产作用和维持地力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人们认为“粪田胜于买田”(《农桑辑要》),甚至到了“惜粪如惜金”(王祯《农书》)的地步。“勤耕多壅(施肥),少种多收”(《补农书》)成为传统农业的基本原则。
    为了多施肥料,人们千方百计开辟肥源,到了明清时代,在农书中有记载的肥料已达130多种。这些肥料,一部分来自自然界。例如,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割取青草、树叶等烧灰作肥。以后又广泛利用草皮泥、河泥、塘泥等,水生萍藻也在人们收集之列。更多的来源于人类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诸如人畜粪溺、垃圾脏水、老坑土、旧墙土、作物的秸秆、糠秕、老叶、残茬,动物的皮毛骨羽等,统统可以充当肥料。人工栽培的绿肥是由天然肥发展而来的。汉代人们已懂得最好等待地上青草长出后翻耕,使青草烂在地里作肥。在这一启发下,人们逐步开始有意识种植绿肥。晋张华《博物志》中谈到岭南人在稻田中冬种苕[tiao 条]子,是关于人工绿肥的最早记载。绿肥出现后,被广泛种植于夏闲地,实行粮肥轮作,我国农田施肥的范围就大大扩展了。榨油后的枯饼、酿造后的渣糟,也属“废弃物”范围。陈旉《农书》首次记载用“麻[米凡]〔shen伸〕”作肥料,以后这种肥料也增至几十种。饼肥成为化肥传入以前最为优质高效的商品肥。我国传统农家肥以有机肥为主,但封建社会后期石灰、石膏、硫磺等无机肥料也开始使用。
    肥料要经过沤制加工,促其发酵腐熟,以提高肥效,古称“酿造”。施肥方式与技术也很讲究,有种肥、基肥和追肥。如何施肥才能用最小工本取得最大效果?人们强调要看时宜、土宜和物宜,把施肥比作对症下药,即所谓“用粪如用药”(陈旉语)。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之所以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而地力长久不衰,重视施肥、精耕细作和合理的轮作倒茬是最重要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