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传统礼仪 > 人生礼仪 >

《礼记》曲礼上(十六)


    
    【原文】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①,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②。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③,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④,饮酒食肉,处于内⑤。
    【注释】
    ①毁瘠:羸瘦。形:孔颖达说:“形,骨露也。”
    ②升降二句:阼阶是家长生前上下之阶,门隧是家长生前所走的门外当门之中道,孝子之所以不由阼阶,不当门隧,是由于孝子事死如事生,居丧思慕好像家长还活着一样。孔颖达说:“祔祭之后,孝子就可以升降由阼阶,出入当门隧。”
    ③致:极,过分。
    ④衰(cui崔)麻:指孝服和腰绖[dié] 、首绖。衰,同“缞”。后同。
    ⑤处于内:据本书《问丧》和《丧大记》,孝子居丧应住在倚庐内,不能住在平常的居室内。倚庐是搭在中门之外的简陋棚屋。七十岁的人可以住在居室内,这是一种照顾。
    【译文】
    居丧之礼:允许由于悲伤而消瘦,但不至于形销骨立,视力和听力不可衰退,上堂下堂不走家长常走的东阶,出入大门不走门外当门之中道。居丧之礼:头上生了疮,可以洗头;身上长了疮,可以洗澡。有了病,这是特殊情况,可以饮酒吃肉,但病愈之后就要照旧。如果悲伤过度坏了身体而不能承担丧事,那就等于不慈不孝。五十岁的人,允许因悲伤而消瘦,但不可过分。六十岁的人,可以不因悲伤而消瘦。七十岁的人,只须披麻带孝就行,可以饮酒吃肉,可以住在自己的居室内。
    【原文】
    生与来日①,死与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②。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注释】
    ①与:以。
    ②知生者吊二句:郑玄说:吊有吊辞,伤有伤辞。吊辞施于生者,伤辞施于死者。致毕吊辞、伤辞,都应哭泣。
    【译文】
    办丧事的规矩,凡是涉及生者的,如成服和持丧棒,应从死者死之次日开始计算;凡是涉及死者的,如殡敛和埋葬,应从死者死之当天开始计算。如果是与死者家属有交情的,应去慰问死者家属;如果是与死者本人有交情的,应去哀悼葬者。只与死者家属有交情而与死者本人无交情,就只须慰问而不须哀悼;反之,则只须哀悼而不须慰问。
    【原文】
    吊丧弗能赙①,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②,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③,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注释】
    ①赙(fu傅):拿钱财帮人办理丧事。
    ②见人;郑玄说:“见人,见行人。”
    ③赐人二句:王夫之说:给君子东西叫赐,给小人东西叫与。不让来取是对君子的尊崇,不问所欲是担心小人欲壑难填。
    【译文】
    慰问丧家,如果不能提供财物上的帮助,就不要问办丧事的花费。探视病人,如果不能有什么馈赠,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见到行人,如果不能留宿,就不要问他住在什么地方。赠人物品,不要叫人来取,而要派人送去,给人东西,不要问人想要与否。
    【原文】
    适墓不登垄①,助葬必执绋②。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③;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途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④。
    【注释】
    ①垄:冢,坟包。
    ②绋(fu伏):出殡时拉柩车用的大绳。
    ③相(xiang项):舂谷时的号子声。
    ④失色:表情与场合不一致。
    【译文】
    到墓地去,不要上到坟头上。参加葬礼必须助挽柩车。参加追悼,不可嬉笑。与人作揖,必须离开原位。望见运柩车,不可唱歌。进入丧家,走路不要张开两臂。吃饭时不可唉声叹气。邻居有丧事,即使在舂米时也不可喊号子。邻里有停殡待葬的,就不要在街巷中唱歌。到墓地上,不要唱歌。吊丧之日,不要唱歌。护送柩车,不要走小路。挽着柩车,不要只顾自己而避开路上的积水。参加追悼一定要有哀伤的表情。助挽柩车时不可嬉笑。听音乐时不可叹气。披上铠甲戴上头盔,就要表现出不可侵犯的神态。所以君子小心谨慎,在什么场合就要有什么场合的神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