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记》的书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12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礼记》一书之得名《礼记》,始于西汉。如《汉书•韦玄成传》云:“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欲议曰:《礼记•王制》及《春秋穀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在西汉,《礼记》亦单称《礼》,或单称《记》。如《汉书•孔光传》云:“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王根,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方进、王根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定陶王宜为嗣。”又《通典》卷八十三引戴圣《石渠礼论》云;“闻人通汉问曰:‘《记》曰:君赴于他国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禄。’皆不能明。”按《孔光传》所谓“《礼》曰”云云,见《礼记•檀弓上》;《石渠礼论》所谓“《记》曰”云云,见《礼记•杂记上》。 魏晋以后,《礼记》更有《小戴礼》之称。如《经典释文•序录》引晋司空长史陈邵《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谓《小戴礼》。”我在这里引证陈邵的话,其意仅仅在于指出魏晋时已有《小戴礼》之称,至于“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谓《小戴礼》”的说法,今日学者已悉知其误,兹不具论。 麻烦在于,《礼》、《礼记》、《小戴礼》之名,在两汉时,并非为四十九篇之《礼记》一书所专用,十七篇《仪礼》,彼时也有《礼》、《礼记》、《小戴礼》之称。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 、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分辨颇为明晰。《后汉书•儒林传》中再三提到的《小戴礼》,是指戴圣所传的十七篇《仪礼》,也不是四十九篇的《礼记》。明白了这种二书共名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避免一些认识上的错误。之所以产生这种二书共名现象,从内因上讲,主要是由于《仪礼》和《礼记》二书的内容紧密相关。论其本源,《礼》、《礼记》、《小戴礼》之称,本属于十七篇之《仪礼》,后来渐次为四十九篇之《礼记》所夺。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一云:“自魏晋号四十九篇为《礼记》,亦谓之《小戴礼》,而东汉十七篇之名《礼记》、名《小戴礼》者,又为四十九篇《戴记》所夺,于是别号之为《仪礼》。” 吕友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礼记》四十九篇的编者与作者
-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