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最久远的雕塑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45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唯独收藏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在2013年香港地区的首轮秋季拍卖中,香港苏富比的一件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从3000万港元起拍,场内一路加价,最终以2.1亿港元落槌,加佣金后以高达2.3644亿港元成交,成为最贵的中国佛造像,也刷新了中国雕塑的世界拍卖纪录。这一结果绝非偶然,近年来,佛教造像的魅力已经开始吸引无数国人的视线,其不但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人们忙碌之余的精神寄托。 由来已久的佛教文化及造像艺术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佛教起始于印度,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但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据说于公元前2年由一个叫伊存的西域大月氏人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有了学派,中国人开始翻译、传播外来佛教著作。隋唐以后,佛教进入创立宗派时期,与中国的儒道文化互相影响。而佛教造像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至2世纪间。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到了唐代,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巅峰。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佛,而其中又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明清之前的佛像称为高古佛像,也常被称为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则常被称为藏传佛像。有人认为,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最高,但因存世量稀少,在市场上已属罕见。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 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时期,只延续到宣德时期。永宣之后,明代宫廷造像突然销声匿迹,因此至今尚未发现有永乐、宣德之后的明代宫廷制作的藏传佛像。明永乐年间,宫廷还设置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相对汉传佛像而言,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更为丰富的藏传佛像,在市面上流通更多,也更受藏家的青睐。如今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于是明清的金铜佛像也就构成了今天中国佛像收藏市场的主体。 唐 夹纻干漆佛头像(香港苏富比) 赝品两极分化明显 艺术品市场各个板块均有赝品,佛像市场也是如此。金铜佛像在市场上拍卖的价格不高,几千元到几万元的作品居多,大多是因为品相不好。但是一些价格较高的作品也不能排除赝品的嫌疑。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高端仿品,实际做起来难度较高,真正做出来就很难辨认,因而对市场的破坏力较大。二是低档仿品,造假方式比较单一且多为批量生产,因此不可能每一件作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多数比较容易辨认真假,主要针对中低档人士的需求,如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另外,金铜佛像造假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早期艺术感较强的佛像会比较受欢迎,因而仿品也比较多。内地京津地区宫廷佛像的仿品比较多,内蒙古和东北主要是清代的赝品比较多。 佛像鉴定涉及很多方面,对于高仿作品的辨别更是不易。但就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佛像品质看,鉴定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突破点。佛像市场中造假者诡计多端,唯一的缺陷是不能每个方面都做到完美。这些造假者或擅长做材质、或擅长做旧、或擅长鎏金、或擅长镶嵌、或擅长雕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假如他们之间合作并进行流水线作业,那么这样的高仿品会使专家的鉴定变得非常困难。比如一些专门仿永宣时期作品的造假者“技艺高超”,不过他们对青铜的合金成分的把握并不准确,要知道特定时期佛像所用材料的成分和现在有一定差异。如果仅凭眼睛辨别,特别是在表面鎏金之后会增大鉴定难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汉代卧羊铜灯品赏
- 下一篇:清乾隆仿古铜金釉三足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