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与万物-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讲座开篇,孟道长便用《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法。“形而上者”即“道”,亦即老子“有无相生”之“有”;“形而下者”即“器”,即“有无相生”之“无”。如果说“器”代表的是有声、有味、有色、有触的“物质世界”,那么“道”就是无声、无味、无色、无触的“灵性世界”。大道寓于万物之中,万物皆有道性,道性在天为天道,在人为灵性,在物为物性,万物有灵,故“道”即天地万物的自然之性。
    “天道”的主要体现形式即神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远不足以认识宇宙。”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孟道长对“天道”的敬畏让人在这个浮躁社会中对宇宙自然难得的虔诚与谦卑。
    
    舍本逐末、妄评圣人导致目前宗教学研究的困境
    器者载道,道者宰器,这是“道”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法。孟道长认为,当前宗教学研究极易落入一个“似是而非”的困境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未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末端分清,全盘接受西方科学唯物论的认识方法,舍本之“道”而逐末之“器”。
    此外,对圣人之道缺乏敬畏,修身实践环节的缺失亦是导致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以道为根柢,以善为本干,以教化为枝叶。凡夫不可以一己之私见为天道之标准,圣人所以能行教化,在于能体天道、天心并以言行实践贯彻。如若以处于山脚的认识水平,贸然否认圣人在山顶看到的世界,则必然导致文化研究的似是而非。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针对观众“修道入门书目”的提问,孟道长认为,修道根本在于修心,若要入门,先要让自己的心“淡”下来。道之传授,有身传,有言传,有心传,心传为心法。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说:“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回归本性自然,在修行实践中用心体悟,便能逐渐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之境界。
    孟道长的讲授信手妙喻,睿语连珠,大显庄玄之风,阐妙道旨趣,听来如沐清风,如饮琼浆。
    (转载自腾讯道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