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道空间(道家的生命观与时空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1:11:53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追寻是人性的本能 追寻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永恒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就有“夸父追日”的传说。追寻,究其实质,它源于人类在生存中的种种需求,无法逃遁自然灾害与病痛老死,所有这些都使得人类必须构建出种种理想的境域,并且当做永恒的精神来“追寻”。 西方文明特别是19世纪以后,善于激发与发挥欲望和能量,无休止地追寻,这就是“浮士德精神”,也是西方文化精神。在浮士德看来,生命本质就是无限性与永不满足,所谓无限性,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永无休止的追寻与创造,人类是永不满足的渴望、具有绝对不安灵魂的自我,一直在寻找超越,寻求终极归宿的自我。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典范,诗人屈原的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疑浓缩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追寻精神的全部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往上追索,老子、庄子、管子等道家学说,也无不在追寻探索人的生命价值。 二、道空间——道家的生命观与时空观 道空间,这个概念以中国文化中道家学说作为文化依托,从《老子》、《庄子》、《管子》、《吕氏春秋》到《淮南子》,都对“气”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气”在道家学说里与生命现象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气化引起生命的产生,决定生命的存在状态,这一思想在道家的思想是一以贯之。 生命观: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学说对生命现象做追寻探索后所确立起来的生命本体论,是道家生命观在本体论层面的体现。考察道家典籍,我们发现,道家把这种生命观结为“气化”,气化论就构成了道家关于生命产生与存在的本源观。 老子的《道德经》第42章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生命的本原论视角来看,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道生万物。但“道”如何产生万物生命呢?老子将其归结为“气”的变化,这就是他关于生命产生机制的气化论。 气化论在庄子的学说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庄子不仅研究了“气”的本质特征,具体形态和基本性质,而且还探讨了“气”的作用与功能,将其与宇宙万物及人类生命的形成联系在一起。比老子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气”与一般的生命现象,与人的生死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这段话揭示了“道—气—形—生”这一生命形成的全过程,“道”的先在性是生命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而“气”的变化是生命形成的关键,在这里,庄子把生命形成放在宇宙万物产生的宏阔视野来考察。 时空观:老子以“道”为本源谈时空,是时空观确立与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这种联系不仅是现象的,其内部也是紧密相关的,整体的观点中寓含了时空合一的宇宙生成观。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根源,不拘限于时空范围内,是自然而然,无限循环的存在,“道无始终”,同时,“道”又作为万物的创造者,虽然自身是无始无终,无限循环,但它是宇宙万物的时间起点与终点,“道体无限,万物无限”。通过“化生”,“归返”可以实现对“道”所表现的天地物我在时空上存在的转化与回归,老子的时空观是从“道”这一本体来体现的。表现在时空的无限性,和“物之转化”方面。 庄子的超验时空观具有主体性,超越性的特点,“以道观之”来体悟万物的思维向度,是主体性思维空间方法,他认为万物没有“彼”与“此”之分,这种对事物存在与空间相对性理解必然需要对万事万物予以超越的思维来达到,庄子试图用超越性思辩的思维方式,在对对象的“玄觉”中领悟和体认其变化的原因与规律,这些都是融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辩于一体的诗意思维的产物。庄子的空间概念,作为主体性思维的对象融入了人的主体精神,体现其哲学更高层次的超验性特点,庄周在这个无限的空间中,以主体性的思维来实现“物化”,进入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从超验性思维角度对其时空进行分析,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时空,其“梦蝶与蝶梦”式的时间观和“鲲鹏逍遥游”式的空间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独特思维方式,进入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它代表着一种心灵内向式的时空追求方向,源于并超越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而趋于精神的观念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对时空问题的独特思考与深刻见解,为人们看待宇宙世界提供了一种迥异的思维角度。他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以其深刻的精神,超验意识和偏于神秘的辩证思维,围绕着“道”, “道”是时空的根源,生命价值的体现是要循着“道”追求精神的“无待逍遥”。这是庄子对生命的深度关切的智慧体现。 道家生命观与时空观包含着强烈的生命关怀,这集中表现在他们对生命应如何存在与人如何生存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怀和思考上。人的生命如何生存?包括生命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生命本身应存在于什么样的状态之中,生命存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生命的价值如何体现,人如何超越因生命终结所带来的情感困惑?对这些问题,道家诸子都认真进行了思考。道家这种强烈的生命关怀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家的生命观与时空观对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思索与定位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 道家学说对生命观与时空观的阐析,这种中国哲学思辩,使我在思考绘画语言上,能否还有一种新的空间概念,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传统绘画三维空间,有别于现代主义抽象绘画的二维空间,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多点透视空间。一种全新的空间——道空间。 这种道的空间,也是气化的空间,生成生命与万物的空间,它是充满了阴阳气化的空间,充满各种生命可能的空间,充满周而复始的空间。 三、道空间的图像呈现 怎样才能从西方现代主义抽象绘画走出来,寻找创造一种新的表现语言,是摆在每个中国抽象艺术家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国本土艺术家,从小到大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必然要从中国文化中吸取营养,寻找文化依托。那么作为西方抽象绘画语言,要把它转换成一种全新的表现语言,正如上面所阐述的,道家学说对生命观与时空观的阐述无疑是最合适。道空间,也是气化的空间,通过对气的描写,体现生命,“气”的运动,呈现空间,呈现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气的描写,让抽象回到具象,让“气”看得到,摸得着。 怎么才能让“气”这个既抽象又具象的东西,在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上,看得到,摸得着呢?经过反复考虑,实验,对于书写性的发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今年的作品,我完全放弃了去年所采用的一种具有很大特点的用笔,就是短而有力的长方形笔触。为更好的体现道空间,对气的描写,所有的用笔几乎全部是中国书法用笔,运用各种笔锋,包括飞白的运用。特别是对飞白的运用,它能透过很多层次,让画面呈现出空间感,这种空间感觉是西方现代主义抽象绘画所没有的空间感。通过对这种书写性的发挥运用,对描写“气”起到气贯联通的作用,也产生了一种新空间感觉,也让“气”看得到,摸得着。最后,对色彩方面的运用,之前我的作品,几乎全是强烈的补色对比关系,在对比中寻求协调,但由于这种新的空间概念,“气”化的表现,我把之前惯用的强烈补色对比弱化,画面上只有各种冷暖灰色相互交融,相互叠压。从而达到更多层次的新的空间效果。“道空间”也就产生了。 对于这种具有具象性的新空间概念的探索,是我从去年底到今年一直在思考探索,也通过今年几幅作品的摸索尝试,应该说,基本概念已从图像上体现出来,这让我更加坚定地探索下去,现在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由“问道网”整理,转载自“卓克艺术网”,作者苏谢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家的宇宙观
- 下一篇:《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