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家哲学随想录(五)


    “道家哲学随想录”二十一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矛盾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老子七律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但是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也包含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例如:
    1、他传播着“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同时又宣扬调和主义的“不争”:“不争而善胜”。 (新45章, 原著七十三章)
    2、他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新61章, 原著三十章)主张和平“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新62章, 原著三十一章)。
    但同时,他又闭关保守,反对交流。他主张:“小国寡民”,“鸡犬不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新34章,原著八十章)。
    3、在政治上,他主张“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新25章,原著四十八章)。本意是自然而为,却易诱导放任自流。
    4、在伦理上,他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新22章,原著三十七章)。本意是无私无欲,但却易诱导无所作为。
    等等,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还会提到。
    可见,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是有消极因素的,我们一定要从两方面客观地评价老子。其实,我国古代的丰富文化遗产,都面临着继承与发展,去伪与存真,去粗与取精的共同问题。
    “道家哲学随想录”二十二
    老子消极思想之根源
    上一篇文章谈到,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消极因素。究其根源有二,一为方法论根源,二为认识论根源。
    一、老子消极思想之方法论根源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他虽然主张“反者道之动”,但讲述得很少。他侧重于强调不争、无为、妥协、保守等等。
    从方法论上说,其倾向为强调同一,忽视斗争。 换言之,他强调合二为一,忽视一分为二。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恰恰是以“反者道之动”——对立面的斗争,为活力为动力的。
    老子的这种忽视,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弱点之所在,也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思想有着许多消极因素的方法论根源。这些消极因素使他的哲学思想后来扎根于中国道教之中,渗透于中国佛教之内,为历代封建帝王所青睐。
    二、老子消极思想之认识论根源
    中国封建制的初期阶段,诸侯百国你争我夺,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面对如此现实,老子希望回到他所缅怀的原始公社理想国。由于时代的和历史的局限性,老子不可能认识到这种回归是一种简单化的、直线化的倒退。
    另一方面,由于回到原始公社理想国不可能,又产生了贵无、贵清、不争、愤世忌俗等消极思想,也为几个世纪之后,道教在中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列宁说:“人的正确认识不是直线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但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断片、碎片、小段都能被夸大为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参见列宁《哲学笔记》)
    我们认为,把以上精辟论述移植到这里是再适合不过了,可以作为老子消极思想认识论根源之写照。正因为会发生“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所以几百年后,终于发展出来的道教,就是必然的。
    现在,列宁已淡忘了,不过他的《哲学笔记》充满智慧,是值得一读的。
    “道家哲学随想录”二十三
    老子哲学思想之精髓
    以上两篇文章,谈到老子哲学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方法论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当然,这些只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次要的、支流的部分。
    我们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老子哲学思想主流中的精髓是老子七律。在老子的书中,老子七律客观存在着,并贯穿全书的自始至终: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相当于朴素唯物论。
    第二律玄之有玄律——相当于否定之否定。
    第三律反者道动律——相当于对立的统一。
    第四律巨树毫末律——相当于量变到质变。
    第五律 有无相生律。
    第六律 二生三律。
    第七律不道律。
    其中第一律、第二律、第三律、第四律是哲学已有详尽总结的。但第五律、第六律、第七律是哲学没有充分强调或没有很好总结的。我们相信,对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的挖掘,有利于哲学的发展。
    “道家哲学随想录”二十四
    古中国先哲们的智慧闪亮
    《老子道德经》涉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道德、自然科学,风俗民情、养身之道等等多方面内容,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老子道德经》虽然表现出非常高的成就,但不能看成是老子一个人的创作。老子作为东周的一位史官,他有条件长期研究流传下来的大量典籍。所以,老子应是前人工作的集其大成者和发展者。
    而且,在《老子道德经》中,老子引用“古之……”、“圣人云……”、“圣人……” 、“圣……”、“建言之有”、“用兵有言”、“曰……”、“谓……”等等,达数十处之多,也是有力的证明。
    这些引用大体上都是老子所摘录的、在宫庭档案中保存的、极其重要的、供治国者使用的古中国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原则、格言或警句等。它们代表着在老子之前的许多古中国先哲的积累。至于老子对自己的称谓,一般都是用“我”,而且使用得不多(新79、新80、新81等章),仅几处而已,他是很谦逊的。
    应该说,《老子道德经》是一本思想痕迹久远的伟大著作,它真实地反映了古中国的经历了很长历史时期的重要思潮——古代民主政治思潮。这一思潮表明,我们的祖先很久很久以来,一直具有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优良传统。
    作过东周史官的老子,在东周王朝衰微之际,借助于《老子道德经》一书把这些思想集录、整理、综合、拔高而传播出来,有着不朽的历史功绩。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古中国先哲们集体智慧的闪亮!
    “道家哲学随想录”二十五
    向老子学习什么?
    “道家哲学随想录”共25篇小文(包括本篇),结合《老子道德经白话新译》(修订版),可以告诉读者一位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光彩照人的老子。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呢?这里不再多作重复,简单归纳一下,大约有十二条:
    1、学习他的世界观——德。
    2、学习他的方法论(老子七律)——道。
    3、学习他的民主政治理念。
    4、学习他自然而为,按规律办事。
    5、学习他无私而为,按公心办事。
    6、学习他爱好和平。
    7、学习他反对战争。
    8、学习他不屈从武力扩张之侵略者,不做奴民的爱国情怀。
    9、学习他以德和道并举,谆谆教诲后人的成功方法。
    10、学习他无门户之见,无穷富之论、无长幼之分,无师徒之别的平等教育思想。
    11、学习他道不同,仍可相谋,仍可为友之宽广胸怀。
    12、学习他善养生而至长寿,160岁的高龄已达到现代生物学预示的水平。
    等等。
    “道家哲学随想录”到此暂时结束,抛砖引玉请多指教,致谢!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