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家哲学随想录(三)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一
    老子著书之历史意义
    春秋时代是周朝王纲和礼制瓦解的时代,王权衰微,诸侯坐大。政界诸侯火拼,学界百家争鸣。青年学者各引一端崇其水火,自由竞争取悦诸侯,各家学说或各个学派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着。
    老子的道德论,是各学派中成形最早的一家。《道德经》或曰《老子》,一但正式成书,有了统一的版本供大家传抄,立即极大地加速了老子思想的传播,成为当时影响最广、最深的一家。
    笔者经思考认为,《道德经》的正式成书,具有相互关联的四层历史意义:
    1、老子 著书开创了我国古代个人著书之先河。
    2、众人皆师于老子,老子的思想对诸子百家思想之形成,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众人皆学于老子,打开思想之窗,从而掀起了个人著书的新热潮。
    4、个人著书的新热潮反过来再促进思想的大解放,思想的大解放又产生新的著作,如此形成正的、好的循环,大大推进了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为我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二
    一代宗师的宽广胸怀
    老子隐退后,回到故乡陈国,有时也到南面的沛及附近鲁、梁等地短暂游历。不再介入政治斗争的老子,总算老来定居故乡了,以修身养性和教导学生为务。
    多年来,师于老子的学生不少。其中有尹喜,就是当年强要老子著书的那位前任关长,算是一位有钱有势的学生了。老子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穷,诸如、柏矩、庚桑楚、阳子居、崔瞿、士成绮、南荣、等等,在老子那里,无论穷富,老子都愿潜心施教。此其一。
    其二,师傅求教可以,其徒弟求教也行。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等年青人来求教,老子也一样热忱教诲。在老子那里,无门户之见,无长幼之分,无师徒之别。
    其三,即使学术观点不同,老子依然愿意教诲,最好的例子就是孔子了。孔子成名后,还多次求教于老子(前面已提到他的学生也来)。老子的大度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道不同,仍可相谋,仍可为友。这很难做到,但老子做到了。
    以上三点都应该是后人、特别是今天的人学习的榜样。老子是一位胸怀宽广的、伟大的教育家!
    想来,对于老子来说,这段时间的生活不仅安定;而且,为人之师,亦可谓其乐无穷也。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三
    老子对孔子的教诲
    从本篇起的三个短篇,将重点提一下老子与孔子的关系,这是很有代表性的。
    公元前521年,孔子30岁时曾游于周,经人荐引,拜见时任周朝守藏室史官的老子,求教周朝礼制等方面的知识,当时老子已是六七十岁的老者。老子见孔子年青好学而富才气,乃慈爱有加。
    老子说:诸侯百国不顾周朝王纲,相互争夺由来已久,周朝礼制因无人尊守,早已不用,连执掌周礼的人也过世多年,其人与骨皆已朽也,我只不过记得他所说的一些话而已。于是,老子向孔子口授了周礼方面的知识。
    其后老子从“道”的方面,教导孔子应如何行事:“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思是君子得顺天时之自然,才能顺风顺水驾驭人、事,并取成成功。若不顺天时之自然,只会失败,恰如头戴斗蓬,身披蓑衣,风雨之中负重逆行一样。
    最后,老子又从“德”的方面,教导孔子应如何修养做人:“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意思是正人君子要德行内蕴,容貌谦愚。必须去掉身上的骄气,过多的私心,切勿好色和好高骛远。
    老子当年对孔子的教诲,一是在道方面,一是在德方面,言简意赅。这些教诲,对于2500多年以后的、今天的、有志向的中国年青人来说,也是完全正确的。老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自古及今一样光采!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四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不少网友没时间去读史记,可能不太知道古人如何评价老子。公元前521年,孔子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老子,并受到谆谆教诲。孔子事后兴高采烈,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忘怀。他情不自禁地对自己的弟子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翻成今天的语言是,我知道鸟能高飞,我知道鱼能深游,我知道兽能疾行。但是,走兽可以网擒,游鱼可以丝钓,飞鸟可以拴射。至于龙,我不能知其如何乘风云而上天。我今天所见的老子,真像一条龙啊!
    评价何其高啊!这是史记的记载,应是准确无误的。
    孔子的这翻话,真实地表达了:当时的青年学者们,对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子是何等崇拜啊。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五
    孔子成功的老子因素
    老子首次接见孔子是孔子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孔子所获甚丰,领会了老子两点教诲之精髓:
    其一,在道方面,君子必须顺乎天时之自然。
    其二,在德方面,君子必须去掉身上的骄气、私心、好色和好高骛远。
    据考证,孔子后来在47岁(公元前505年,即鲁定公5年)、51岁(公元前501年,即鲁定公9年),都到陈求见过老子。61岁之前(即公元前491年之前)孔子还居于陈国,与老子过从甚密。
    孔子在事业上虽然没有走老子道德论的道路,但他自己发展起来的、与道德论相对立的仁义礼论,却为老子所言中,顺乎了春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有卓越开创性成就的儒派哲学思想家,并在孔子去世之后,逐步地最终取得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论理观柱石的地位。
    孔子与老子虽然学术观点完全不同,但从未忘记老子关于做人的教诲,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自我修养,终于成为一个谦愚好学、少私寡欲、生活检朴、严谨踏实的人之楷模。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派带头人都如孔子一样,学术上有独到见解,自成一家;做人上也堪称时人和弟子之楷模;可见老子影响之深远了。
    如果说老子为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的归宗之师,那确实是恰如其分的。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