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家审美观与时间问题研究方法论(一)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了!这是众所皆知的。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概念?恐怕会有许多人感到茫然不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经不起追问的,尤其是“审美”与“时间”的本质问题。正是人类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难以达成识,所以不同的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即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时间观。 古代西方哲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审美观和时间观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的人是数以百亿计的,无疑曾在世上体现过和实践过的审美观与时间观也是数以百亿计的。因此,如果要对以往和现在的所有观念都重新加以认识一番,显然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审美观和时间观联系密切的问题,也都随着历史的遮蔽而完全得以隐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以各种文字连缀成篇的不同时代作品更深地蕴涵了先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如法国著名汉学家克洛德・拉尔( C la u d eL a rre)在《中国人思维中的时间经验知觉和历史观》一文中指出: “中国人的时间概念体现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中。他们具有异常丰富的时间表达方式和某种渗透其言语及整个生活的时间概念和时间体系的逻辑。这就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东西。”基于这一事实,本文也试图借助某个时代的典型作品打开一扇得以窥伺人类思考审美与时间问题的窗户。经过比较研究,笔者选取了中国先秦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老子》、《庄子》等道家典籍作为范例,以便能够从源头上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哲人的审美观和时间观,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的时间观决定其与众不同的审美观。
    对这一层关系的论证,所触及的基本问题就是哲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当然也会对文化、文学、历史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触及。也许是因为不仅介入了早期典籍的问题研究,也掺杂了时间与审美关系问题的思考,以致本论题的研究变得比较复杂。本文主要阐述笔者研究道家审美观与时间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  先秦道家典籍及其审美观研究
    先秦道家典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先秦”一词,包含广狭二义。广义的“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狭义的“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本文指的主要是狭义。“典籍”一词,也有不同含义。对于先秦人来说,当时的书籍并非都是经典的:而对于今人来说,先秦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献材料,无疑都是经典的论著。就“先秦典籍”而言,可以泛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献书籍,也可特指先秦时期的主要经典文献。必须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先秦道家典籍”,并不是指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所有著作,而是仅指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就是《老子》和《庄子》 。
    汉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认为先秦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只有儒、 墨、 道、 法、 阴阳、 名六家( 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到了西汉末期,人们所知道的只有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按: 刘向之子刘歆《七略・诸子略》把先秦诸子归为十家,即在司马谈所论“六家” 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同时又轻视小说家,所以又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而从今天来看,阴阳、农二家的学说仅剩下零散的记载,不足以形成“典籍”;纵横、小说二家的著作虽有个别传世的,但又可能是成书于汉初以后,不能当作“先秦典籍”。如此而言,汉代所谓的“诸子百家”著作,实际上就只有儒、道、法、名、墨、杂六家了,而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可以说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典籍了。而从儒、道两家的典籍来看,儒家典籍的数量是最多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但其主要思想是根植于“五经”而形成和发展的; 道家典籍数量不多,但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儒家典籍所体现的时间观,跟现在的一般时间观念没有多大差别,大多是世俗的时间观,或者说是历史的时间观;而道家典籍所体现的时间观,则不囿于世俗的时间观,而是超越了传统而指向“道”的问题。而就审美的角度来看,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审美观念的影响比儒家要大。从当时的情况看,单纯以儒或道思想行世的并非主流,而是一种亦儒亦道并杂糅其他各家的思想在主导哲学美学观念的发展和变异。综合各种因素,笔者认为先从道家典籍入手,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先秦时期的时间观与审美观。这也是本文选择《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典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
    研究先秦道家典籍中蕴涵的时间观及其审美观,还有必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美学研究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涌现了许多大家,如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陈望道、宗白华、蒋孔阳、蔡仪、 李泽厚等前辈学者为中国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就是体系,作为一门科学的美学,就是规律、范畴、一般概念的体系,它从一定社会实践的角度反映现实,反映按照美的规律掌握现实的过程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审美联系、关系和属性。”在中国,美学曾是一门显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都曾火热一时。近几年来,美学虽然减少了往日的学术魅力,但仍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与国内大批美学研究者的不断探索是分不开的。在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史的反思中,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仍缺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性理论。此说未必如实,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其实,在中国学术界,一直都缺乏原创的理论,这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从历史的层面上看,秦汉以来的学者大多是沿承先秦经典的思想传统,即使是唐宋以来,有许多大学问家都有能力建构新的理论体系, 但事实上他们仍把自己的思想主张深埋在先秦经典的阐释之中。 “五四”运动以来,西学东渐,中国学术研究一直被西方的学术话语所垄断, 而传统的经学开始缺席,民族的文化传统开始割裂,这使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没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本国的文化,更正确地理解本国的哲学、美学等思想。这也是我们在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中始终拿不出影响全球文化进程的原创性理论的一大原因。毋庸置疑,一个民族和国家要产生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创理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转载自百度文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