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伟大的道学 一种古老的中国科学哲学的再发现(三)


    三、本质(真理)存在
    知识(技术)的大众化、普及、传播、应用需要形式逻辑等规范化工具,但是科学的起始处(本质)需要“象思维”来体验、理解、创造,这些不是形式化逻辑工具可以做到的。而真理就是存在之本质,本质只有智慧的直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是不可言传的。
    
    (一)德性
    张祥龙认为,1)恍惚。“道”不是任何一种能被现成化的东西,而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湍流”,总在造成着新的可能,开出新的道路。道本身则只能理解为有无相生,动静相成,恍惚混成的发生、构成,先于一切现成规定性。道的本性是“惟恍惟惚”的“构    成域”,这“恍惚”既不是一片混乱,也不是一个纯无的空洞,而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气”;也就是,承载着原初的“消息”和“大象”。2)气在。“气”意味着纯粹的构成态而非现成状态,处在阴阳相交相荡的发生和维持之中,与儒家的中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无待。庄子之“无待”之人,意为不去依靠任何现成者,才能达到乘御天地气化的原构成境界。作者以为,“道”的“恍惚性、气在性、无待性”是“道在”的本质形式,也就是“德性(态)”。正是这种“德性”使“道”成为现实化的、可以普遍实践的人道,与其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如说是对同一(太一)的直接认知。
    (二)道言
    1、诠释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描述的方法意义乃是解释。缘在的现象学的逻各斯具有“诠释”的特性,通过这诠释,存在的切身意义和这缘在本身的基本存在结构就被通报出来…缘在的现象学就是原本意义上的诠释学。张祥龙说,这诠释所传达的乃是纯“形式-境遇显示”式的;让那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各项势态以“悬而未定”的、即非事物域化和非再现化的方式当场显现出来,使那实际经验(缘载)本身包含的前观念来会被不折不扣地实现产量、显示出来。所以,“缘在即人的实际生活经验的现象学,纯形式-境遇显示的方法就是原本意义上的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诠释学。作者以为,“道德”就是道德存在,通过“德性”之形式表达了“道在”之本质。从哲学的视域看,道言就是可言的,也只有在“德性”之中才是可言的。这是一种缘在,是一种真正的本质诠释,实际上也就是关于本质的言说,绝不是形式化逻辑的演绎之言说。
    2、缘构
    海德格尔说,人的本性并非是那脱开了、甚至是主宰着构成的先验主体性,而是境遇者的存在构成-即缘在。自身缘构,即一切真实的存在都是在相互引发中成为自身和保持住自身的。人从根本上没有自己的现成本质,而只在让世界显现的方式中获得自身。张翔龙认为,按照海德格尔,“存在”不是任何现成的存在者或者实体存在总是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发生(“生成”、“开启”)和维持着的状态与更原本意义上的时间、空间和语言不可分。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宿命的存在,而是缘在。所谓的缘在,还是说,人是境遇化的存在,人是在环境中自我造就自己的。人的本质在自我的无蔽中敞开而成就。人是后来成为人的,唯有人道的人才成为人。而人是不得不自我实现的,不人道就不人。人要成为人,就必须选择人道,这是命定的自由。而通常人们却以为自由是他人赋予自己的,或者是后来努力要争取的,实际上正相反,人是不能不自我选择的,不得不自我负责的,而这才是人的真正宿命。是我造就着世界,而不是世界决定我。世界不存在,世界通过我而成为现实化。
    3、无言
    张祥龙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一种体现大道、大言的非表征的和无法概念化的语言观。“无言”这种表达恰是需要通过“反”或“损”这样人的小言而大道到的大雁,并非完全否定言与道的关系。用观念哲学的方式(所谓的言说)来分析周易和老子,可以得出不少“规律”,但若无象居其中,则无根本的粘连、牵挂和天趣,反成了务必化去方可“见天地之心”的累赘。这就是告诉我们,道学的“无言”不是不言,而是无不道之言,只言道言,只言说本质,只言说真理,只言说“自然”之言,是语言的满溢与自然的真言,是诗一般的智性之言。这和通常理解的什么都不说完全不同。另外,还告诉我们,完全不可机械解析道学思想,否则,得出的所谓“规律”反而会生谬误,最简单的如,男尊女卑,君子小人观等等,教条化后就成为陈腐的东西,反而束缚人性和思想的自由,人反而脱离了自身的本质,走向非人道的缪途中去。
    (三)人道
    人道的三维表象:统一、生存、本质。人道的本质意义首先是人与道的动态性合一,只有在这种统一中,才有人道的真正起始;人到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人是生存着的存在,唯有人才真正是自由的生存者,石头也存在,但不生存;自由是人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人道的空间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自主的,价值的,人道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人只有当其是本质的存在之时才是人道存在的,人是存在的邻居,也就是人是道的邻居,所以,道虽无情,却也钟爱于人。
    1、统一
    海德格尔说,对于希腊思想来说,静止的存在(相)始终完全区别于可变的存在者。古希腊思想家关注静止的存在,关注不朽的精神,这和先秦中国人站在同样的高度,源始地思考着道的问题,只是表达语言和方式有区别而已。而所谓的科学哲学也就是关注不朽的真理的学问。
    布伯认为,道根本不打算阐释世界,而是认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正式生命的统一之中。只有未与世界分离的人才能认识世界,认识不存在于对立之中,不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之中,它只存在于万物的统一之中。统一就是认识。一个西方人对道学的认识竟然这么深刻和准确,实在令我们中国文化人感到汗颜。道学之关注统一,甚至是只关注同一,“道德”就是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它是不朽的人类精神。道学在这个意义上达到了科学哲学的最高峰。如果是这样,谁能说人类的精神史其实不是一部退化史呢?
    2、生存
    海德格尔说,以生存方式存在的存在者乃是人。唯独人才生存。岩石存在,但它并不生存。唯有绽出的人才是历史性的人,“自然”是无历史的。人的行为乃是完全由存在者整体之可敞开状态来调谐的。存在在绽出的筹划中对人自行澄明。人是绽出的生存,在绽出的自由历史中,存在之本质向人自行呈现、澄明。这也就是道学的“道”的自然性,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求不来的,恰恰是不求而得。“道”就是讲真,这真就是科学的不死精神。所以,说道学是科学哲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海德格尔说,存在之被遗忘状态间接地表现在:人始终只是观察和处理存在本身。人不是存在者(一切存在着的东西)。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人是存在之邻居。“世界”根本就并不意味着一个存在者,并不意味着一个存在者领域,而是意味着存在之敞开来状态。只要人是绽出地生存者,人就存在并且就是人。“世界”乃是存在之澄明,人从其被抛的本质而来置身于这种澄明中。人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的看护者。世界并不存在,而是世界化。这些看起来令人费解的说法,都说着一个意思,就是人不是既定的现存,世界也不是已存在,一切都是可能性,人之自由成就着人本身,也造就着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来人们说,“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它只是说,人不是天定宿命的,也不是上帝造就的,人不能是不自由的,人无所依靠,人必须自我造就,所以,人是悲剧性的生命现象,正如萨特所说,人是无用的激情。
    3、本质
    海德格尔说,思存在之真理,这同时也意味着:人道的人的人道。人道,即人之本质。人之本质基于绽出之生存。
    “此在”之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本质性的思想家门总是说着同一者。但同一者并不是:相同者。人,首先是统一者,是未分化的统一体,人是没来到或者被抛入世界的,人是历史的。统一,是人道的第一维度;人还是生存者,生存,是人道的第二维度,人必须生存,这是人之为人的天命。生存的人,只有也必是绽出的存在,这样,人才是自由的,才成为人本身。生存是人之人道的现实性维度,唯有生存者才是历史性的;唯有生存者才是在自由之光中的存在者,成长者。生存者因此成为人道的人、真实的人、本质的人,自由的人;本质,是人的理想,没有本质的存在就是没有未来的存在者,也就不是生存者,只能是在黑暗中的无自由者。人道于此阻塞,人就是动物,虽生犹死。所以,本质,是人道的第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只有本质的人,才是理性的人、自由的人、人道的人,完整的人。需要注意的是,海德格尔讲的是人道,老子说的是大道,包含了天道、人道。似乎老子的大道具有更深刻的本质? 
    (转载自爱雅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