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伟大的道学 一种古老的中国科学哲学的再发现(一)


    一、存在之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所谓“非常道”本意是指“道,或无、有”的不具体性、而是普遍性、不变性;所谓“玄”就是精妙,真实、深刻而内在和谐的事物以及人的本质存在,不是通常理解的玄虚,虚假、虚无缥缈,“玄思”恰是求道的必经之途而已。《道德经》不是偏狭的世界观学说,也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而是人类高级思维的艺术,是科学哲学之父,可与《周易》互补,构成一种完整的关于人的存在或者说“人道”的科学哲学。
     
    (一)本体论
    1、世界的本体是“太一”。
    老子的《道德经》首先是对世界真实本体的科学认识,其文开篇就讲的是这个世界的本体问题。在老子看来,只有明确了世界的真实本体(大道、太一),才有对其的正确把握并与之契合。这是人类认识的大前提,也是我们社会实践成功的基本前提。胡孚琛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据其“全息原理”皆开端于一;而且万物都是阴阳互补的统一体,遵循阴极生阳,阳极反阴的“太极原理”。道以其“生化原理”化生万物;万物以“中和原理”皆具备“道”的特征。“一”是佛陀的“心”(灵明性体、佛性),是柏拉图的“最高理念”,是宇宙的“绝对精神”,是易学的“太极”。他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应当说是把握住了《道德经》的精髓。
    2、“无”是世界的时间开始,是存在虚无化,时间性维度,本质存在,是太一之一面。
    形而上学和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思维抛弃了无,只关注有。这是缺乏时间维度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科学的基础维度不可或缺无,否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只能成为经验性的技术,就没有走向理性的、成熟的科学之路。作为人,不认识无,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海德格尔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后文再讲这个问题。
    3、“有”是世界的空间开始,存在存在化,空间性维度,人的表象世界存在,是太一的另一面。人们过于关注有,企图通过征服有而达到自由。以至于将人的本质也限定在有的世界。而人的真正本质却是无。
    (二)认识论
    1、大道统一,天人合一。
    老子认为,人可以进入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遇而直达、直观事物本质。世界不仅是可以认识的,而且人与世界可以沟通、合一,甚至直接倾听所谓的天籁之音。认识首先完全是个体化的,由此可以推出人的自由的必然性以及绝对的精神自由的存在。这时的人完全独立自在,进入非社会化世界,不反对社会但可以不参与而超然卓立于世。这种人才是真人,真“道德”者。他绝对无害于社会,而且社会可以从其得到多多。真人与天地同在,与天地万物平等。没有我就没有世界,没有人道。这是怎样一种超然、大气的认识论呀!我们实在难以企及。杨全认为,中国人对“象”的关注集中体现于《易经》之中。中国古代的先贤、智者深谙“观物以取象”、“立象以尽意”、取象以识物断事、应物观景之道。…象是整体、模糊的反映,惟有如此他才会美,而语言只是局部的、清晰的验证。象的本质仍然是用以尽意的媒介和工具。中国思想家和诗学家认为:为了充分地更好地尽意、求道,应当通过“澄怀”、“虚静”、“清静无为”、“息心净念”、“无执无住”的“致虚极,守静笃”“斋心”“坐忘”、禅定的修炼获得至高妙的玄览、禅观、妙觉、明心见性的大圆镜智的能力去寻求宇宙的大道和至高的审美境地。
    2、“无——有”相生,“无——有”相依。 
  “无、有”的交融变化之中蕴含着“大道”,“大道”的表象是有,本质是无。“无、有”一体,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四维时空世界。“道”是生成,是跳跃,是质变,是事物存在的整体性,是直观现象,所谓“神性”用现代物理学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之最合适,“道”是“无、有”一体之存在,不是“无”,也不是“有”或者既是“无”,也是“有”。胡孚琛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它有体有用。所谓道体,即是宇宙万事万物之原始本体,它呈现“有”和“无”两种状态的统一。…道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人类的本我。作为宇宙的本原,道是一种绝对的真知,因而是为符号指称所难以描述的最终存在。
    3、物极必反,“无-有”守恒。
   “无”不是虚无,是对过去的整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使无序变有序,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这“无”是“有”的本源,这“无、有”是人的真正本质。人从“无”中来,还要回到“无”中去。不朽的唯有灵魂,“无”、“空”、“天堂”即是人类的归宿和不朽的灵魂。佛家的“空”、道家的“无”和基督教的天堂是一样的,古人早已发现了人类存在的本源。“有”之动,“无”之静,相互转化,互为一体。完全对立与同一都意味着存在的消亡,非常态,不为所求。“有”、“无”都是相对的,“道”、太极才是绝对的。我、你、他、万物、宇宙都是相对的,“无、有”的大“道”才是绝对的。绝对的“无”,相对的“有”,“无、有”守恒。一切“有”,即各种基本社会关系都存在紧张关系,保持必要的紧张是有益的,在“无、有”中也即物质(客观实在)、无意识中,通过反存在相互转化,生生不息,遵循物极必反律。宇宙归“无、有”,万物归“无、有”,个体亦不例外。人的相互竞争是有为,自然则无为。“进、退”的相对性,在倒行时兼顾前进,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发展中给予限制。健康的社会应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守恒、平衡状态。海德格尔说,存在与无并非相互并列地有,而是在一种亲缘关系中相互支持,但对于这种亲缘关系的丰富本质,我们几乎尚未予以深思。存在与无是基于一体的,因为存在本身在本质上是有限的,并且只有在那个嵌入无之中的此在的超越中才能自行启示出来。
    (转载自爱雅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