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风水与环境


    1、前言
    “风水”一词,古已有之。而风水实际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不应简单地把这门古老学说斥之为迷信。在今天来看,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和人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而这正好是现代工业发达后人们所忽视的一个问题,轻视环境正是造成今天环境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
    就在20世纪50年代后,国外出现了中国的“风水热”。在人类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三P危机”,迫切需要能够解决现代人类社会对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这种背景下,不少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比较文化,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发现了中国风水中的先进思想。这种热潮也引起了中国的学者们对“风水”这曾经一度被排斥的文化的重视。
    
    2、风水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风水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它的核心要旨是建立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它不仅从人,更从环境的角度来考虑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来说风水认为只有好的环境才适合人类居住,并对人的种种行为有所约束,要求人们不能破坏好的“风水”,这实际上是环境保护的思想。另外,风水中的许多风水补救措施,也正是对环境做出补偿的行为。
    2.1天成为上
    风水讲究天造地设,以为人工不如天巧,因此,很注意环境的保护,禁止随意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明代政治家兼风水师刘基在《堪舆漫典—破面》中指出:“峦头端正始为良,锄破崩开真气伤。”由于风水认为龙脉的破坏会伤真气,故无论民间还是帝王,都十分注意其住宅与陵墓的风水保护。
    天成为上顺应自然的思想内核,促使风水在利用天然地形地貌上积累更多的选择技巧,而且,由于风水不主张人为破坏自然的美好景观,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2植树种草
    林木在风水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的村落,往往有风水树,或一株,或数株,或聚而成林。不仅林木,连杂草也很受风水的青睐,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草木的茂盛与枯萎是一地有无“生气”的重要标志;其二,林木可以藏风御寒;其三,树木浓郁可使屋宅掩映其中,藏而不露。
    另外,在风水中挡风即挡“煞”,平原无山挡风,风水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弥补,其一就是林木藏风,一般在屋后或村落背的植树造林以阻挡西北风。而直到今天,林木藏风仍是我们抵御风沙,保护环境的重要方法。
    总的来说,提倡植树种草从风水看是葱郁聚气,从现代美学景观看是丰富了景观的层次、色调、背景和风韵,从生态学上则是维护了生态平衡。
    2.3禁止樵采
    由于草木是一地“生气”盛旺的表现,具有荫护地脉、藏风聚气的作用,因此,风水中严禁任意樵采。《周易阴阳宅。阳宅纳气》云:“树长林茂,烟雾团结,吉气钟灵故也。倘使伐树,宅屋风吹气散。”
    就拿山东曲阜的孔林来说,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所在,算是中国最大的风水林之一。相传孔子死后葬于此,他的弟子为纪念他,各持家乡异种来植,保持水土,营建风水林希望先师的思想能像绿树万古长青,万古流芳。二千多年来,人们敬重孔子,使这块风水林完好的保存至今。孔林中古树有几万株柏、槐、榆、枫等常青树木,盘根错节,四时长绿。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坐落于密林深处,四周茫茫林海,古木参天。历史上记载的洙水,在其它地段上已经消失,而在孔林中却仍有遗存,植树造林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按照风水先生的观点,这片风水林保护了基地的生气,使其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按现代的观点,这片风水林保护了土壤植被,覆盖面积大,使人与动植物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3、风水模式的环境学解释
    古代士林受“子不语:乱力怪神”的熏陶,学术界权威人士一般都不大公开大张旗鼓的系统阐述风水理论。其实作为中国哲学特有核心范畴的气和阴阳这对最基本的对立统一体,原本是古人观察分析事物最通用、最约定俗成的出发点、过程、目标和归宿。还有中国特有的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排列成无数的吉凶祸福与风水关系类型。而最基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将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将大地也看作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概而言之,风水理论的一切具体措施也就是围绕如何寻生气之凝聚点,如何迎气、纳气、聚气,通过对宇宙天地之气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使人体之气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从这种意义上看,风水可以说正是使宇宙之气与人体之气和合的艺术。
    3.1得水
    《葬经》日:“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水乃生命之源,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大地有机说中,始终把水看作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风水中,水是生气的体现。《管氏地理指蒙》中说:“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 聚其气而施耳。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深,其气逾大。”
    水为何与“聚气”相连?以文化生态学角度考察,实际上这是一种舒适和实用体验。水自身是灵气的景观,满足人们赏心悦目的精神需求;水的热容量大,当水面迎接夏季风时,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增加其湿度,宜于人的居住;池塘水也能在旱季确保室内井水水位稳定;水,尤其是流动的水其降解污染物和排污功能都是极其明显的;水面的综合利用如灌溉、洗涤、防火、种植荷莲、养殖鱼等提高了其实用性和观赏性。在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和土木构架建筑物的时代,池塘水体的防火功能特别紧要。若是河流,还有运输功能,而河流在农业社会是最重要的大宗运输交通方式。
    3.2藏风
    风水中“风”的主要作用是对“气”产生影响,即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正像人体有经络穴位一样,大地也有经络穴位,有经络穴位的地方是生气联贯和生气出露的地方。风水认为,有生气出露的地方,应保持生气旺盛,不得让地中生气散逸,如《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行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可见,“藏风”是为了达到“聚气”的目的。
    概而言之,“藏风”的最终目的是保持小环境(或气场)的生气不受散失。“生气者,地理之主从,故察生气为第一要义。”风水环境围合要求“气不外溢”,它阻挡寒流,迎纳季风,增加雨量,争取日照,形成相对稳定的良好小气候区,使之更具创生的活力。这对于山水植被和农作物生长,以及人的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风水中讲求“观龙脉”、“察气势”在气候风向上把握主山二翼配合与山势起伏走向,以利对北风强度的分化削弱。注重“气”与“形”的共生关系,“凡山形势甭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如果地形地貌改变过甚,小气候便不复存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3朝阳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这既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说卦》日:“圣人面南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面南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恰好相反。
    这种“面南朝阳”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环境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3.4相土
    山之土质组成直接关系到植被生态,因此风水论中鲜明提出“生气之形,土色是观”的基本方法,气与土的关系也就是绿化与土壤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证“地有佳气,随土而生。山有吉气,因方而止,气之聚者,以土沃为佳,山之美者,以气而吉。”好土有好林,好林护好土,共生关系不言而明。所以风水术讲求“相土尝水”,有整套的“观土色,’实践经验,是前地质学,前土壤学的总结,是农业文明的成果。
    风水术选址中提出穴位土壤以“五色土”为佳,这从土壤发生原理分析,这只能出现在成土条件稳定的地段,黑、红、黄、白、灰各色发生学土层分化明显,这说明这里未遭流水、风沙侵蚀,当然也是地基稳定,可免遭灾害的地方。风水术中,以量土称重方法和观察土体容积变化确定穴位点,以土壤质地匀细来推断基底的承载力。这些正是土壤学中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内容。一般粉砂质土壤和粘质土壤,质地匀细,毛管作用强,容重大,承压力高。因此,北方的黄土、南方的第四纪红土就成为建筑选址的好土壤。
    传说中温州城址选择,是由风水师的祖师爷郭璞参与的。他开始是选址在河以北,后来,从植被等发现河北土质不行,改选河南的现在城址。将城南城北的土称量,果然河北的土较轻,现在证明河北土壤耐力低。至今当地民间还传为佳话。
    
    3.5树种要求
    风水对绿化有许多特殊规定。树木种植的总规则是力求舒适,借此减少来自大路的嘈杂混乱和灰尘浑浊,给人以宁静的环境;但树木又不可太多,如不可在大门前种树,因为大树在大门前不但阻挡阳光阻挠阳光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在屋内的阴气也不容易排出。
    对于树种,风水也有讲究。《周易阴阳宅·树木吉凶》中说:“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栀榆,北栽杏李,则大吉大利。”《相宅经纂·阳宅宜忌》:“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这些植树的宜忌,并不全是迷信,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宅东因东南风所带来的雨水,较为潮湿,故宜种近水的杨桃;宅西种速生、枝叶繁茂的榆树,有利于遮蔽西晒与挡风;梅树树干较小,种在宅前,既可点缀环绕,又不会影响通风与视线;杏树耐寒,故可将其栽于宅北。至于江南民居,四周常常栽竹,既蔽阴又迎风。鸡喜居竹林,因为根部多小虫可食,且竹林之根要松,经鸡的爬梳,有助于竹的生长,两全其美。
    4、古代风水建筑
    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由于中国古人把居住之宅看作“人之根本”,因此,风水思想的最有利的表现舞台是建筑学领域。现代的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一般只注意建筑本身,很少考虑建筑与环境、与民俗的关系,风水思想正好补其不足。就拿故宫来说,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典范,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故宫实乃“阴阳五行”的集中体现?仅就色彩,就可观故宫的“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意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谓中央,意皇帝必须居中;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东部屋顶用绿色,为东方木绿,属春……故宫活脱脱就是河洛文化的藏经阁。
    风水文化风水术是根据“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学说来择吉地而营建。它源自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生,以营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风水学伴随我国传统建筑两千余载。讲究风水,即建筑环境要符合风水要求,如风向水流的地势等,这集中反映在古代皇帝陵墓的建筑上。这种把人工改造和地形选择利用相结合,综合地构成一种特定的环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5、结束语
    最近中国成立了“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项目办公室”,这是一个以“更多关注居住健康这一理念”的政府机构,并制定了国家级的健康住宅标准。这充分说明,古今人类对美好人居生活的追求是完全一致、亘古不变的。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Kevin Lynch)早在1960年出版的《都市意象》中就指出:风水是一种景观作用的复杂经验,由专家加以解释和体系化。它涉及到如何运用山丘、岩石、树木这类视觉障碍来挡住邪气侵入以及用池塘水脉引来真龙。周围环境中那些有特征的形状被隐喻为各种神灵,这种神灵可能被认为是有作用的,或是无作用和惰性的。它可以是集中或分散的、深藏的或表面的、纯粹的或混合的、弱的或强的。它必须由植物、摆设、高塔、石作来控制和强化。可能有许多译解,也可能是复杂的译解。虽然,对它们的每一种译解都能获得一种意象。最后,林奇指出:这正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这种评论是出于他对中国风水的偏爱,还是出于他卓越的预见力,相信时间会做出满意的回答。
    (转载自知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