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简论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加深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然而这些变化几乎全部是由近代西方的科技革命带来。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力学;从蒸汽机,到发电机,到计算机,等等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发动,并一直引领世界的潮流。而作为曾经领先世界近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却黯然失色,到现在还一直在学习和追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明。
    
    因而许多人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了,或者说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技?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之一,就是说传统中国本来只有技术,没有科学,中国人缺乏精深的理性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西方是有所不同,但并不缺乏理论思维能力,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或许存在着中国式的科学。
    二、中国式科学的含义
    1、科学的概念
    传统中国是否有科学,首先我们可以从科学的定义来了解。“科学”一词由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他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翻译而来,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前者,重点说明了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后者,重点说明了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传统中国都不缺乏“科学”。
    2、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在科学哲学领域比较流行的有两种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论。他们分别是科学范式论和证伪论。
    科学范式学说是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并产生巨大影响的阐述科学革命的理论。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科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称为科学,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或称前科学。 
    证伪论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提出的。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3、对中国式科学的理解
    无论是从科学的概念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来看,我们传统中国是存在科学的。在传统中国主要有两大知识体系,一种是探索宇宙自然运行规律的,基于《易经》的知识体系。《说文解字》序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通过对外在自然世界的观察,运用类比象形的思维方法,对外在世界的现象及其运行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表达。并且在族群中形成了共识,传承了几千年。还有一种是探索人的身体生命运行的规律,基于《黄帝内经》的知识体系。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观察,探索生命运行规律,实现对生命的把握和超越的理论和方法。这两大知识体系或者说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总结、发展起来的,都符合科学范式说和证伪说,是标准的科学理论。二者既是相互独立的,又相互联系。因为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是宇宙的缩影。那么为什么发展了几千年没有发展出西方的近代科技呢,为什么反而落后了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中西方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同,西方科学认识自然,是要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要让自然符合人的目的。而传统中国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是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按自然的规律来行动。可以说传统中国的科学与西方是完全两个不同的范式,至于谁先进谁落后,或许要看评价的角度,或许还没有到评价的时候。
    然而以易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现在几乎已经失传,而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生命科学体系,现在仍然保留在中医乃至佛道修行中,今天还能够略见一斑。
    
    三、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基本内容
    1、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在当代的体现是中医学和道家内丹学,它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复。中医要解决的主要是祛病健身,是维护人体生命的健康,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问题。而内丹学重点是要实现生命的升华,当然必须是在健康基础上的升华。
    中医学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基于精、气、血、津液四种物质和脏腑、经络、形体三大系统,中医学研究的就是如何做到物质充沛,系统运转正常,即实现健康。如果不健康,如何判断缺少什么样的物质,物质输送的渠道是否通畅等。研究的重点是这个肉身。达到健康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即化学方法,以及按摩、导引、针灸等物理方法。
    内丹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这个肉身,但内丹学认为生命不仅仅是这个肉身的问题,即命体的问题,还有精神,或者灵魂的问题,即性体的问题。其基本哲学思想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论,其终极目标是长生久视,其途径是通过对精、气、神的逐步加工,实现生命系统的整体升华。也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同现代自然科学一样,也是通过实验研究,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实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不过,其中有其独特的地方,特别是内丹学的实验方法具有特殊性,这也是中国式科学的独特之处,即实验的主体、客体,实验的工具、对象都是人体自身,意识是工具,精气神是对象,是通过内证的方法来获得实验结果。虽然也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但主要的是运用形象思维和自觉思维等非理性思维方法,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时排斥逻辑思维,也就是说要元神主事,而不用识神。
    这是从整体上讲,具体来说,中医学是采用望闻问切和八纲辨证的诊断方法和药石针砭的治疗方法。而内丹学借用外丹术语,采用炉鼎,采药、炼药,结丹,养护,以致丹熟的加工方法和过程。
    3、基本结论
    可以说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多的文献,那些丹经、道诀大多数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报告和总结。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1)人体的生命是由命体和性体两个系统组成。2)通过对这两个系统的加工处理,可以实现生命的升华和转化,命体可以更加健康长寿,而性体则具有更高的智慧。3)对生命体的加工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但还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殊情况而定。4)对命体和性体的加工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先后进行,但在性体的观照下指导命体加工可能更有效。主要内容不是本文重点,这里不再展开。
    四、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起源与演变
    1、形成期(汉以前,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管子)
    早期人类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发现人的身体、精神的健康与白天黑夜、草木荣枯、日月的出没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也与人的饮食起居、心理情绪也有关系,于是总结摸索出了一套保健、养生、治病的方法,最系统完备的总结记载要算《黄帝内经》了,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得到《行气玉佩铭》,《管子》中的《内业》等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而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周的《庄子》更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不仅总结了健康的奥秘,而且系统探索了与天合道的可能。同时又不少方士开始探索实践长生的可能和方法,外丹术较为流行。
    2、发展期(魏晋、唐宋, 抱朴子、参同契、悟真篇)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佛教的传入,佛道之间相互影响,佛教的《摩诃止观》中的六字诀以及胎息法,可能与本土道家的方法有关。外丹向内丹的转变,外丹多有毒,成功者难见,而中毒者不少,也没有人真见过长生不死或白日飞升的,于是借用外丹术语转向内丹,到了宋代更是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创立了全真教。追求的目标从长生不死转为长生久视,把追求肉体的不灭转化为灵魂的不灭。代表性著作有《抱朴子》《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
    3、成熟期(明清,伍柳仙宗,乐育堂语录)
    明清时期,外丹术已经很少了,有佛道合融,乃至儒佛道合融的倾向,那些生命科学的实践者在长期的探索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识越来越清晰,体系越来越完整,早期那种猜测、妄想的成分少了,现实的成分多了。内丹也从有形的丹想无形的丹转化。
    4、展望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生命科学有了新的认识,未来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带来生命科学的突破。但是生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东西,而不是像机器一样是死的。生命科学的发展必须与人的性体生命的成长密不可分,只有人能够把握它时,它才能发展,否则,可能回事灾难。
    (本文转载自“百度文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