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与海森伯的“不确定现象”


    一、“不确定原理”只宜称为“不确定现象”
    在量子论中,有一条以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命名的海森伯“不确定原理”。我们曾表达过不同看法:所谓“不确定原理”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仅仅是现象,所以不宜称为原理。称为“不确定现象”、或“海森伯现象”、亦或“海森伯发现”更合适一些。请参见《道家哲学和21世纪新物理学》第十篇 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贫困(之二)。
    二、“道”的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在道家哲学里,其实是很广泛的。请参阅《老子道德经白话新译》新十章(原十四章),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就是说,你不看它时,它存在着,你看它时,又看不见了。换言之,在可视与不可视之间,不能确定。
    听之不闻名曰希,就是说,你不听它时,它存在着,你听它时,又听不见了。换言之,在可闻与不可闻之间,不能确定。
    搏之不得名曰微,就是说,你不抓它时,它存在着,你抓它时,又抓不着了。换言之,在可执与不可执之间,不能确定。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通常,上面的东西易受光照,较亮。下面的不易受光照,较暗。但若用光向上照它,它不会发亮。不用光照向下照它,它也不会变暗。就是说不可能用光照与不照去发现它。它于在与不在之间,不能确定。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就是说,它存在着,可是当企图去计量它时,它转化为非存在。当你不去计量它时,它又回归为存在。总之,无法通过计量去确定它。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就是说,似状而非状,似象而非象,似是而非。此不确定称之为“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说,迎着它看不见头,追随它也看不见尾,它虽然存在着,但不知其首尾,也就不能确定其始终了。
    可见,不确定现象在道家哲学里,何其多也。从老子的全文来看,这不可视、不可闻、不可执、不可照、不可量、不可知其首尾、等等不可确定性,就是指“道”的“无”、“无场”之飘渺、微妙的那一面。
    三、“道”包容了量子论
    海森伯的“不确定原理”说,计量的操作,会影响事物本身,从而造成计量的不准确。若计量速度愈准确,计量位置就愈不准确,反之亦然。只能相对准确地确定其一。
    但是,从以上对“道”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中发现,“道”的不确定性比海森伯发现的不确定性,那程度高得很多。“道”不单是计量它要变化,而且会变成没有(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此外,你看它、听它、抓它、照它、等等,它都是要变化,而且会变成没有。换言之,“道”的量子特征更加强烈,比渺小的电子还要微妙不知多少倍,“道”以哲学之网包容量子论了。
    “道”的另一面,表现出如此多的不确定性,但它们都只是非本质的现象,所以不能称之为什么原理。这也是我们不能赞同把海森伯发现的“不确定现象”称为“不确定原理”的原因。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