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五)——下种和栽接的功法及拳势


    (一)三峰采战术是最佳的下种和栽接双修的功法 
    古代道家的三峰采战术,当代学术界多数认为该术早已失传。而我认为此术并未失传,武当赵堡第十代宗师郑伯英在西安传授的赵堡大架太极拳,再由西安任志义老师传授我的三开合起势与三开合收势,仍然保留着古传“三峰采战术”的雏形,只是由于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异化现象而已。 
    
    赵堡太极拳
    我所习练的赵堡大架太极拳之三开合起势与三开合收势,其双手的运行轨迹为:起动之前,双脚与肩同宽,面南而立,静默片刻,双手同时向左右两侧平举,掌心向上,双手劳宫穴有采天地灵炁之意,缓缓举起为开,双手各画半个圆圈,在眼前相合,然后在胸前(怀内)徐徐下降,直到双手护裆为止,共重复三次。但双手仅按这样的运行轨迹修炼,是无法完成“下种”任务的,也可以说是与凝结内丹无缘的。 
    以笔者之浅见,当我们在做三开合起势之时,人的头部就是三个峰中的主峰,相当于峨眉山上的金顶;两只手掌的掌心相对,斜放在眼前,掌心相距一尺许时,相当于峨眉山上的两道峨眉,合计三个峰,故曰“三峰”。修炼者左手(左青龙)中劳宫穴的“东家女”与右手(右白虎)中劳宫穴的“西家郎”在眼前铅汞交媾的过程,就是龙虎相斗采外药的战场,故曰“采战术”。将双手劳宫穴采来的外药(阴阳二炁)对准自身的“中丹田黄庭宫”之时,正是“三家相见结婴儿”的最佳时刻。此刻被丹家称为“急水滩头”,若能在此小憩片响(约1-2秒钟),也就是三丰祖师说的“两头武,中间文,四象擒来一起烹”的修炼方法,将会有极佳的“下种”效果。倘能反复修炼,久之,腹内吸收到的外药(阴阳二炁)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凝结成丹则是轻而易举的事。 
    此外,张三丰《玄关一窍歌》:“峨眉山上紫霞飞,霞飞化了红炉雪。龙吟逼,虎啸迫,灵龟吸尽金乌血。”,《无根树》:“无根树,花正双,龙虎登坛战一场。铅投汞,配阴阳,法象玄珠无价偿。此是家园真种子,返老还童寿命长。”、“无根树,花正黄,产在中央戊已乡,东家女,西家郞,配合夫妻入洞房。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熏蒸醉一场。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还有《金液还丹破迷歌》:“若追二炁归黄道,三家相见仙胎结。性要炼,命要接,休在人间虚岁月。 若将铅汞归真土,添汞抽铅永不灭。乌八两,兔半斤,二物同入戊己村。两头武,中间文,四象擒来一处烹。”等均是描绘同类阴阳三家相见的“三峰采战术”修炼奥秘之丹诀。其修丹原理参见《龙虎交媾图》。 
    据此,我坚信赵堡大架太极拳承传的三开合起势与三开合收势的功法,就是张三丰祖师承传的“三峰采战术”。 
    与此同时,我们在做三开合起势与三开合收势时,若能再将古代丹家《仙术秘库•吸收乌兔仙术》:“故烧炼之家,口吸日精月华,眼接日精月华,收日月之精华,以成炉中之精华,精华既得,大丹结矣。”作为“三峰采战术”性功心法修炼的补充内涵,其重点是用双手导引采补阴跷一脉,修炼者在行功走架时,做到“内药与外药”相吸相依、相互融合、三家相见、合而为一,正如《黄庭经》所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笔者以为,只要能将双手劳宫穴对准自己的黄庭宫,做到“凝神入炁穴”和“积精累炁”,不断地重复修炼此功法,就能由量变到质变。那么凝结内丹、进入道境,将是易如反掌。 
    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近代赵堡太极拳传人,对三开合起势和三开合收势是张三丰祖师承传的下种之法——“三峰采战术”可能并不知晓。因此,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中,不会引起足够重视,其手法的运行轨迹不够标准和规范,甚至有人为了演练方便,将三开合起势与三开合收势精简为单开合起势与单开合收势。无意中背离了三丰祖师创编“三峰采战术”的本来意图。例如张三丰祖师在《玄关一窍歌》中云:“二水清兮三水浊,金花开时兑头缺。”对后人早有提示与告诫:即在做“三峰采战术”功法时,其“开合”手法至少要做三次以上(即3~5次),纵贯“中轴”的导引术才会有效,人身的浊炁(即毒炁)才有可能从“玄关一窍”的下缺口(即会阴穴)排出。正是因为今人在演练“三峰采战术”时法不合道,所以修炼赵堡太极拳者多如牛毛,而真正因凝结内丹、打通大小周天进入道境者,却是凤毛麟角。 
    
    陈清平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三开合起势与三开合收势的“三峰采战术”修炼方法,仅为西安任志义老师传给我的赵堡大架太极拳特点之一。因赵堡架在陈清平之后,衍生出六种架式,均在民间流传,如今赵堡架的其他流派,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都继承了三开合起势与三开合收势的“三峰采战术”修炼方法。例如赵堡小架太极拳,前辈名师基于当年修炼之时的身体状况,按照删繁就简的原则,将传统的三开合起势改为右手缠头的手法。也许前辈名师是本着让弟子们能够尽快导通任督二脉的良好愿望,却在不经意间,舍去了“三家相见结婴儿”的修炼原理和方法。这种顾此失彼的“创新”手法对致力于修丹悟道的后来学子,无疑是一种遗憾! 
    在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中,陈氏太极拳传人因不懂“三峰采战术”的修炼原理和方法,同时又受其祖传炮锤影响,随将三开合起势修改为双手、双脚与肩宽,双手与双臂平起平落的起势手法。杨、吴等太极拳,因受陈氏拳的影响,亦沿引此种起势和收势的手法,这些异化后的拳法与三丰祖师传授的三峰采战术的修炼方法大相径庭。又何以能够凝结内丹而进入道境呢! 
    值得警惕的是,道家正宗核心理论之一,同类阴阳“三家相见”的三峰采战术,竟被当代个别道学专家错误地称为“三峰采战之泥水丹法”。其依据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因“泥水烧结而成器,男女修炼可成丹”,生怕读者看不懂“泥水丹法”的含义,便在文中详释为:“泥水丹法,亦称闺丹,由房中术发展起来的”。道家凝结内丹核心理论的同类阴阳之“三峰采战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当代某些学者与“房中术”混为一谈! 
    其实,房中术自古有之,若与道家之正道相比,应属旁门左道。早在唐代钟离权的《钟吕传道集•大道论》中就严厉地指出:“金枪不倒,黄河逆流,养命之下法;形如槁木,心若死灰,集神之小术。”吕洞宾《黄鹤赋》也明确地指出:“虽为彼家,非闺丹御女之术”。 
    张三丰祖师在《登天指迷说》中指出其术乃是损人利己之事:“夫天上地下,乾坤坎离,男女内外炉鼎,喻吾一身之内外阴阳而言,并无男女等相……世间好学的人,必不为损人利己之事……岂有学仙的人,采女人之精而利己之身哉!比与世之杀人者,有何异焉? 又先圣言彼家男女,两家两国,及内外炉鼎等说,若人不得正传,其不错认者几希矣。” 
    在当代,为了给大道正名,首先挺身而出的是中国道教研究所田诚阳道长。他曾在《中华道家修炼学•卷后语》中义正辞严地指出:“有人利用此道,自封正宗,宣传伪术,欺诈钱财,甚至迎合低级趣味,将房中术诡称‘人元’,玩弄女子以为‘双修’,以假乱真,欺瞒天下,乃致伪道盛行,伪道书流行,愈使人们视修炼为下等方术,真中华道家之厄运也!吾修炼之人,出身道门正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岂可任此下流勾当冒充大道!”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凡致力于道学理论研究、探索的学者,要用科学发展观,要有与时俱进的进取和创造精神进行排查、筛选,“去伪存真,吸取精华”,才能逐步掌握打开内丹术大门的金钥匙。若抱着“旁门也是门,左道亦是道”的治学态度去研究道学理论,其结果必然是正道与邪道不分,是非不明,鱼目混珠,虽然属于学术探讨,但却在有意无意中,损伤了中国道学的声誉,贻误了后学。因此可以说,将房中术与道家内丹术相提并论,是当代中国道学研究的悲哀! 
    
    天下修丹悟道之士,惟“厚德”者,方能“载物”! 
    吾以为,心正者,其道则正;心诚者,其道则灵;志恒者,其道则通。天下修丹悟道之士,惟“厚德”者,方能“载物”! 
    (二)张三丰原传金刚捣碓是下种和栽接双修的拳势 
    金刚捣碓是赵堡太极拳的核心拳势,在套路中曾出现四次,承担着起承转合的枢纽作用。遗憾的是,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现今很多传人为了适应教学上的便捷,逐步简化,已将其异化得面目皆非,使之失去了龙虎丹法的下种和栽接法的内涵。 
    庆幸的是,1935年赵堡太极拳名家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一书,描绘了金刚捣碓的“背丝扣图”是七个梅花瓣的手法,揭示了三丰祖师原传金刚捣碓的修炼原理和方法。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和实践,按照该书中的《太极拳总歌》“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的七层功夫,层层研修,终于练出了七个梅花瓣的背丝扣图形。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张三丰祖师创造的“掤履挤按、採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太极十三势,竟然全部融合在这一拳势之中,这在太极拳的拳势中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中定之后,右手掌掌心护裆(即窍对窍),左手掌心向外,其虎口对准自己的口(即口对口),然后龙虎颠倒,在胸前相交。左手掌心劳宫穴对着腹脐,左手在外,右手变拳在内,掌心亦对着腹脐,两劳宫穴重叠,再围绕中丹田黄庭宫旋转一圈至两圈,实现三家相见。笔者认为,这正是“三家相见结婴儿”的修炼之大法也! 
    还原后的金刚捣碓,是攒簇五行修炼之大法。最能体现三丰祖师《玄机直讲》中:“五行四象入中宫,何虑金丹不自结”和《来氏五行太极图》中“水返生金,火返生木”的“三家相见”的最佳拳势,也是对张三丰祖师原创“金刚捣碓”的复原。 
    近年来,我编串的98势龙虎丹法太极拳的金刚捣碓,就是按照杜元化书中《太极拳总歌》的七层功夫,层层修炼而出。张三丰祖师的太极十三势、同类阴阳的“三家相见”修炼内丹的下种与栽接之法,也自然蕴含其中。鉴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本文转载自“百度文库”,作者戚建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