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排斥定律的定理


    第二十五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一
    要把讨论深化、细化和具体化,排斥定律的次一级的定理系统也必须建立。
    哲学导引说:“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对立物M1、M2,因对立而相互吸引,因运动而相互排斥,大自然中的周行而不殆,是排斥和吸引平衡的表现。”
    我们看到,M1、M2有相互吸引,需通过运动来靠近,但运动起来又有排斥发生,来阻止靠近。吸引和排斥同时存在着,若即而若离,大自然就是如此之微妙。
    我们从M1.、M2既在吸引定律(1)中出现,同时也在排斥定律(2)中出现,就可以断言:
    吸引和排斥两者都是物质的本性。这就定理一。
    验证:由吸引定律(1)、排斥定律(2)两者共同确定。
    第二十六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二
    在经典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构建中,吸引属一个独立体系,惯性属另一个独立体系,所以才有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之分。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有多大差别?等等问题,已烦恼了物理学家几百年,花了许许多多的人力物力。在上个世纪,试验精度已达10的负11次方,二者还是相等的,未发现可追究的差别。
    类似这样的麻烦问题,在“道”物理学中会有吗?
    答曰:不会有!因为,在“道”物理学里,吸引和排斥是在同一个体系之中,是同一物质拥有吸引和排斥的两重本性而已。于是,从根本上保证了在概念上不会出现任何混乱。
    由于M1.、M2同时出现在吸引定律和排斥定律之中,换言之,M1.既可以产生吸引,也可以产生排斥,M2也是一样。表明吸引和排斥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并由定理一可知,吸引和排斥都是物质的本性。于是可得到定理二:
    物体的物质数量是唯一的、独立的量,没有排斥的物质数量和吸引的物质数量之分。
    验证:由吸引定律(1)、排斥定律(2)和排斥定律的定理一共同确定。
    第二十七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三1
    M2的旋转周期T愈短,排斥愈大,M2与M1间距R愈小,排斥愈大。象这样将T和R分开来处理,当然是可以的,也不会有其它更多的意义。
    可是,一但把两者联系起来看,则会发现其中有深层的思想:
    1、先把一个“周行不殆”看成一个单元,一个整体。例如地球和太阳就是一个“周行不殆”单元。周期T是此“周行不殆”单元的时间表征,而间距R则是此“周行不殆”单元的空间表征。
    2、在排斥定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周期T和间距R的乘积(T· R)则显示出重要意义的,它表明时空是共生的。若R=0,则(T· R)=0,若T=0,也有(T·R)=0, 可见(T·R)能够巧妙而简明地表达“周行不殆”单元的时空共生性。
    3、  而且,(T· R)还使这个“周行不殆”单元,能够看成是一个小型的时空平台,从而使得以数量来描述时空平台成为可能,或者说时空平台可以量化,这可是意义重大的事,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道家之动态时空及其时空变换的某种契机。
    第二十七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三2
    4、很明显,(T·R)是一个能够代表“周行不殆”单元的恰当的量,把T和R统一考虑是必要的。为此,我们将(T·R)定义为时空量,量纲为(秒·米)或(秒·千米)。这是“道”物理学中的一个新的特别的物理量,其它品种的物理学都没有这个量。我们用字母Sk  代表 ( S为“时”的第一个拼音字母,k  为“空”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于是得到,定理三 :
    时空量定义为Sk =(T·R),排斥与时空量Sk成反比 ,一个“周行不殆”的时空平台,可用时空量Sk 于以表征。
    这样,排斥定律的公式(2),可变形为下式,它将来有用:
    A .      M1. M2
    Fc = Kc —————         (2—1)
    Sk
    验证:由排斥定律和自定义产生。
    讨论:在原子的层面上,时空量Sk 极小,所以从“道”物理学的新角度、新观念来推测,在原子的层面上有可能存在着巨大排斥。现代物理学认为是能量。
    第二十八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四1
    “面积速度”概念来自开普勒的第二定律:行星绕日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是第一个用几何学正确描述行星绕日运动的人。他证明托勒密用本轮、均轮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复杂几何描述是错误的。他逝世于1630年。12年之后,牛顿诞生。“面积速度”是一个在牛顿之前的与牛顿惯性观念毫无关系的量。
    M2绕主宰中心M1作匀速圆周运动,旋转的周期为T, 旋转半径为R,面积速度A定义为单位时间M2所扫过的面积,如(8)式:
    A=πR2/ T                       (8)
    面积速度A的量纲为(米2/秒)
    M2绕M1旋转的面积速度愈大,排斥也愈大,没有面积速度也就没有排斥。此点很具体,很重要。它表明,虽然排斥与运动紧密相关,因运动而相互排斥,但运动并不绝对产生排斥,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要有面积速度。得定理四:
    M2绕主宰中心M1旋转的面积速度愈大,受到的排斥愈大,排斥与面积速度成正比。若没有面积速度,排斥也就不能发生。
    验证:由排斥定律得到。
    排斥定律的定理四虽然很简单,但它却透露了大自然的重要的秘密之一。
    第二十八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四2
    注解:在伽理略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没有排斥,是因为没有面积速度,可见运动的方向因素应当引入(8)式,(8)式可稍作推广,改写为:
    A=(πR2/ T )sinα                       (8—1)物体与主宰中心的联线可记为半径 R,物体运动的方向与 R的夹角可记为α    。
    在地球表面的伽理略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地球的径向一致,故α = 0度 ,sinα = 0 ,所以面积速度为零,即:
    A=(πR2/ T )sinα = 0
    在地球绕日运行中, 其运动方向与地球绕日运行的径向垂直,α = 90度,所以有:
    A=(πR2/ T )sinα = πR2/ T
    第二十九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五1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牛顿降生之前,在伽理略那里已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从流水与直线岸边的对比,赫拉克利特早就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存在着。单位时间移动的直线长度为常数的运动,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量纲为米/秒。此概念与牛顿的惯性观念无关。
    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从自由落体运动,伽理略知道匀加速运动存在着。单位时间速度的增加值为常数的运动定义为匀加速运动,量纲为米/秒2。自由落体的匀加速运动概念也与牛顿的惯性观念无关。
    三、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
    匀速直线运动及匀加速运动它们都在地球上存在着,是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运动状态。但是,在地球上却找不到自然的匀速圆周运动。于是人类只好把眼光投向天空,因为那里才有,而且是永远的。
    地球围绕太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与排斥平衡的圆周运动,就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运动。它是一“地/日”整体,一独立时空量。
    “道”物理学定义:单位时间移动的圆弧长度为常数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量纲为米/秒。地球绕日的匀速圆周运动是不受任何外部作用的自然状态。此定义也与牛顿的惯性观念无关。
    事实上,以上定义是相当准确的:
    首先地球绕日旋转的偏心率为e = 0.0167,设其半长径为a ,则半短径b =0.99985 a,可见是一个精准的正园。另一方面,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因物质数量太小,对地球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些行星对太阳的影响更是可忽略不计。至于其它的恒星,最近的也遥远在4. 27光年之外,对太阳系的影响也可忽略不计。所以“地/日”整体可认为是不受任何外部作用的自然状态。
    第二十九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五2
    四、动量的定义
    为了很好地描述以上的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 。
    设一星体的物质数量为m(例如地球),它绕主宰星体M(例如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之速度为V,其面积速度可改写为A = R·V / 2                  (8—2)
    此时即可定义m和   此时即可定义m与V之积 mV 为动量 ,表示m的运动的量 ,用字母P表示 :          P = mV                       (9)
        第二十九篇  排斥定律的定理五3
    五、排斥定律的动量表示将(8—2)、(9)两式代入排斥定律的公式(2) ,可得到排斥定律的另一种很重要的、很简单的变形:
    PM
    Fc = Kc ——                  (2—2)
    2T
    于是有定理五:
    星体m和主宰星体M之间的排斥与星体m的动量和主宰星体物质数量M之积成正比,与星体m的绕行周期T成反比。
    验证:由排斥定律的推演得到。
    注意:1)使用公式(2 —2)的重要条件是,要有面积速度。
    2)排斥定律的动量表示式与惯性无关。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