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教与四灵 由天文星相到四方神灵


    动物信仰配于天体
    随着龙、虎、雀、龟蛇的广泛信仰,大约在殷代时,古人将其崇拜的动物形象和宇宙天体联系起来。
    古人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鸟形,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就把它们一分为四,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七宿组成上述一种动物形象,称为四象。春秋、战国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也就标上了颜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说
    “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二十八宿”是我国天文学家将黄道(即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宿”是指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一撮星。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与四象的关系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的形成,是古人在观象授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发展起来的。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出现是很早的,春秋时成书的《诗经》中就有火、龙、箕、牵牛、织女、晶、毕、参等宿的记载。《尚书·尧典》中关于四仲中星的记载就更早了。但二十八宿作为一个总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关于二十八宿具体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圆道篇》:“月缠二十八宿,较与角属,圆道也”。《吕氏春秋》列举九野名称时,还绘出了苍龙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北面是玄武七宿。
    这种星群布列方式在古书中曾多次描述过。如《鹖冠子》中“前张后极,左角右械”,张代表朱鸟七宿,正在坐北朝南的人的正前方,后面是天极,左面(东面)是苍龙七宿的代表角宿,右面(西面)是白虎七宿的代表参宿(参宿一名伐,也就是截)。《曲礼》甚至说行军布阵也要师法天上星宿的布列,“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张衡更用文学语言描述道:“苍龙连踌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四象的内容也由此得到发展。
    
    四象信仰到四方神灵信仰
    战国以后,我国天文学上的四象信仰,也增添了神灵的色彩,和二十八宿相配的四种动物皆被神演为精灵而受到崇拜。
    《史记·天官书》称,“东宫苍龙,(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南宫朱鸟(文耀钩云,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鸟),权、衡。西宫咸池(西宫白帝,其精白虎),曰天五横,五帝车舍。北宫玄武(北宫黑帝,其精玄武),虚危。危为盖屋,虚为哭泣之事。”
    此时的四象信仰,也一跃成为四方神灵的崇拜,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成了主宰东、西、南、北的四方之神。
    
    (转载自《中国道教》期刊,1994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