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艺 >

朱权茶谱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封宁王。自幼聪颖过人,晚年信奉道教,潜心茶道,着《茶谱》。《茶谱》全书除绪论外,分十六则。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绝非白丁可以了解。“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正文首先指出茶的功用有“助诗兴”、“伏睡魔”、“倍清淡”、“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的作用。朱权认为纷芸众多的茶书之中,唯有陆羽和蔡襄得茶之真谛。他还认为饼茶不如叶茶,因它保存了茶叶自然的色香形味,后人无不欣然改变原来的饮茶之法而以开水冲叶茶了。朱权指出饮茶的最高境界:“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
    《茶谱》记载的饮茶器具有炉、灶、磨、碾、罗、架、匙、筅、瓯、瓶等。《茶谱》从品茶、品水、煎汤、点茶四项谈饮茶方法。朱权认为品茶应品谷雨茶,用水当用“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山水”、“扬子江心水”、“庐山康王洞帘水”,煎汤要掌握“三沸之法”,点茶要经“盏”、“注汤小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等程序,并认为“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制茶方法有收茶、熏香茶法。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块然而立,[日卒]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 扩然而狂者,渠也。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 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涵虚子[月瞿]仙书。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日茶、日[木贾]、日[艹设]、日茗、日[艹舛]。一云早取为茶,晚 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 茶录》二篇。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 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 俗。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 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 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人工]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 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品茶: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 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收茶:
    茶宜[艹弱]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艹弱]叶盖其上,以收火器。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 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艹弱]笼密封之,盛置高处。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然收有法,非法 则不宜。
    点茶:
    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 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茶炉:
    与练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予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两傍用钩,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滤于上。
    茶灶:
    古无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傍刊以诗词咏茶之语。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顽石置前,便炊者之 坐。予得一翁,年八十犹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背驼而颈蜷,有双髻于顶。其形类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 供茶,其清致倍宜。
    茶磨:
    磨以青礞口为之。取其化谈去故也。其他石则无益于茶。
    茶碾:
    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钅生]。今以青礞石最佳。
    茶罗:
    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茶架: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茶匙:
    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竹者轻,予尝以椰壳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无双目,善能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特取其异 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
    茶筅:
    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长五寸许,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茶瓯:
    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茶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 (责任编辑:admin)